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54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27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06篇
中国医学   125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81.
治疗型HBV DNA疫苗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长期毒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治疗型HBV DNA疫苗使用的安全性,观察质粒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其长期毒性,采取给小鼠肌注—电转染治疗型HBV DNA疫苗10μg和50μg后,用PCR法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组织的分布和存留时间;另用小鼠肌注—电转染治疗型HBV DNA疫苗30、60和120μg,每周2次,连续4周,共8次,于末次给药后48h,各组活杀1/2,留下1/2继续观察4周,进行血液学、血生化、病理组织学及抗核抗体检查。结果单次肌注—电转染疫苗后,质粒DNA主要分布于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可存留8周,其他组织也有散在低水平分布,但持续时间较短;未发现动物有异常表现,血液学、血生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未观察到抗核抗体的产生和自身免疫病理损害。上述结果表明,治疗型HBV DNA疫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2.
HBV DNA疫苗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转染小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输送载体的效果及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二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OPE)与1,2-二油酰基-3-三甲基氨基内烷(DOTAP)用超声法或挤压法制成阳离子脂质体多片层囊泡(MLV)或小单层囊泡(SLV)。MLV或SLV与DNA(pS2.S/pFP,1∶1)直接混合形成正负电荷比为3∶1或1∶3的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MLV-DNA或SLV-DNA。25只BALB/c平均小鼠分成五组:A,B,C,D,E。分别用4种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A,B,D,E组)和10μg裸DNA(C组)一次性肌肉注射免疫接种小鼠。裸DNA、MLV-DNA(3∶1)和SLV-DNA(3∶1)分别与DNase I反应30 min后,1%琼脂糖凝胶110V电泳2 h分离鉴定DNA。结果:免疫接种后第2周,A组和B组血清转阳率均为40%;免疫接种后第4周,A组和B组血清转阳率均达到100%,并保持至第8周以后。免疫接种后第4周,A组血清平均抗-HBs滴度比对照的C组血清平均抗-HBs滴度高27倍(2.3706,0.9370,P<0.02)。免疫接种8周后,A组和B组小鼠血清抗-HBs水平仍呈上升趋势,平均抗体滴度分别是2.5687,1.9533。D组与E组小鼠血清未见转阳。与DNase温育30 min后,裸DNA(C组)被完全降解,而MLV-DNA(3∶1)和SLV-DNA(3∶1)中DNA基本保持完整。结论:阳离子脂质体是一种高效的非病毒基因输送介质;免疫接种后抗体持续高水平,可能是阳  相似文献   
83.
为观察肌注—电转染法接种治疗型HBVDNA疫苗对恒河猴的免疫效果,对健康恒河猴采用肌注—电转染法接种治疗型HBV DNA疫苗,剂量分别为0.2mg/只、1mg/只和2mg/只;前3次给药时间间隔1个月,主要观察免疫效果;此后6次给药为每天1次,观察重复给药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肌注—电转染法接种疫苗后,不同剂量组均可有效诱导恒河猴产生HBsAg特异性抗体(抗—HBs);重复给药未见明显的各系统毒副反应及血液学和血生化异常,血清抗核抗体(ANA)阴性。表明治疗型HBV DNA疫苗用肌注—电转染法免疫可显著增强恒河猴的免疫效果;多次重复接种该疫苗未见恒河猴的毒性反应,疫苗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84.
我院是从 1999年 12月开始引入贯彻ISO90 0 2族标准的 ,经过 1年半的努力和运行 ,于 2 0 0 1年 7月顺利通过了审核专家组进行的ISO90 0 2质量体系现场审核并颁发了认证合格证书。现将认证的过程和体会介绍如下。一、在医院内运行ISO90 0 2质量体系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 tion ISO)的缩写 ,ISO90 0 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规定了 19个要素 ,包括产品从生产到售后服务的所有环节的控制要点 ,使质量管理变成一种看得见的书面制度 ,可操…  相似文献   
85.
单纯性右室梗塞(RVI)罕见,但右心室,下后及正后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并非少见。现将我院自1990年~1992年46例急性厂后壁和正后壁心肌梗塞中的3例会并右室梗塞进行临床分析。临床资料右室梗塞3例,男2例,女1例.年龄64~75岁,平均年龄68岁。详见附表。讨论一、诊断:1.本文3例经心电图检查.有急性下壁心梗同时并有右心前导联ST段明显抬高出现低血压及休克.血清心肌酶有改变可以诊断右室梗塞。2.根据Lored提出的诊断标准较实用于临床参考:(1)心电图检查确实为下壁及下后壁心肌梗塞。(2)颈静脉压大于10crn水柱。(3)肺部听诊…  相似文献   
86.
Wernicke脑病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玉  王嫱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6):518-518
Wernicke脑病是维生素 B1 缺乏所致的脑部损害 ,临床少见 ,我院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4月收治 12例 ,现结合文献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3~ 6 8岁 ,平均 4 7岁。 11例为长期酗酒者 ,平均每日饮白酒 30 0 g,饮酒时间10~ 30年 ,平均 2 1年 ,近期大量饮酒后发病。1例为急性胰腺炎行全肠外营养期间发病。1.2 临床表现 症状 :精神错乱、语言增多 7例 ,情感淡漠、反应迟钝 5例 ,纳差 10例 ,呕吐 6例 ,腹胀 6例 ,肢体无力、行走困难 3例。体征 :眼球震颤 7例 ,同向凝视障碍 5例 ,视力下降 4例 ,巩膜黄…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人体成分及血脂指标的相关关系,并分析NAFLD的影响因素,为干预和采取有效NAFLD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于健康查体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8月本院符合条件随机抽取的汉族健康体检者,由279名NAFLD患者和298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组成,每位对象的人体成分和血脂数据均被完整收集记录,人体成分数据包括总水分、蛋白质、无机盐、体质指数(BMI)、体脂肪率(BFP)、腰围(WC)、腰臀比(WHR)、内脏脂肪面积(VFA)等。所得数据经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NAFLD组VFA、WHR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总水分%、蛋白质%、无机盐%、BMI、BFP、W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FA水平是NAFLD危险因素。结论:NAFLD患者的人体成分及血脂水平与健康人相比存在差异;VFA水平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的发生与腹型肥胖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血小板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2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相关功能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VTE组血小板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者只占所测基因的23.53%,其中黏附功能有3个基因mRNA表达升高(42.86%,P〈0.05);聚集功能有4个基因mRNA表达升高(26.67%,P〈0.05);释放功能有2个基因mRNA表达升高(12.50%,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差异性提示,在VTE过程中血小板仅发挥少部分功能,支持临床大规模试验所述的不提倡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预防VTE的结论,同时也提示静脉血栓形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旨在报道一个罕见的中国汉族眼牙指发育不良家系,并对该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该家系先证者GJA1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的突变,然后在家系成员中验证,并通过Weblogo软件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同时利用PCR、电泳及测序分析方法,检测HOXD13基因突变,排除患者由HOXD13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结果 该家系内患者均携带GJA1基因的杂合突变c.605 C>T,正常个体均无此突变;该突变导致Cx43蛋白第20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组氨酸(p.R202H);HOXD13基因未见异常.结论GJA1基因c.605 C>T(p.R202H)突变是该中国汉族眼牙指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为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组织病理免疫荧光仅有C3沉积(≥2+)的肾病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加深对儿童以C3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活检病理结果仅补体C3沉积(≥2+),不伴免疫复合物沉积或仅有少许IgM沉积的原发性肾病患儿.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及肾功能、补体C3,C4水平等资料.同时记录治疗及转归.结果:病理提示仅C3沉积(≥2+)的原发性肾病患儿23例,包括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7例,无明确病因的肾炎综合征6例,肾炎型肾病综合征7例,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3例.其中补体C3降低者20例.23例患儿中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11例,局灶增生性肾炎1例,新月体肾炎1例,增生硬化或硬化性肾炎6例,膜增生性肾炎4例.免疫荧光C3强度2+9例,3+14例,内皮下、上皮下、系膜区均可见沉积.随访中大部分肾功能正常,6例患儿就诊即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预后不佳.结论:以C3沉积为主的肾病患儿临床与病理表现多种多样,预后与病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