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31.
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引起功能障碍最严重,对其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1] 。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远期疗效已得到肯定[2 ,3] 。我院自1995年开展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治疗4 2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 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36~70岁,平均5 7岁。病程2 1天~8年,平均16月。1.2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颈椎动力位摄片及MRI检查。X线示合并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7例,节段性不稳10例,局灶性后纵韧带骨化5例,10例为退行性变。MRI提示1个椎间盘退变、突出9例,2个椎间盘退变、突出1…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在多节段胸椎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有30例采用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在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平均年龄为56.5岁。其中合并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例,有浸润型肺结核9例;病变连续累及3个椎体16例,4个椎体5例,5个椎体4例,呈跳跃型累及3个椎体者5例。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查15~115 mm/h,平均46 mm/h。术前Cobb's角20~35°,平均26°。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0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前肺功能检测为重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8例,中重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者22例。结果所有患者监测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呈下降趋势,术后4周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随访18~36个月,平均24个月。未发现结核复发,胸椎骨质破坏加重及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征象,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脱出及断裂,植骨块骨性融合。术后Cobb's角10~12°,平均1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术前Frankel分级D级8例和C级5例患者恢复到E级,2例B级患者恢复至E级,8例B级患者恢复至D级。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前方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其中1个间隙融合5例,2个间隙融合12例,3个间隙融合4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及X片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4.5±24.7)min,术中出血量(92.6±65.7)ml。术后随访12~47个月,平均26个月,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优6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4%;JOA评分由术前的(10.3±1.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融合,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椎间融合器无沉降,颈椎前凸曲度保持良好。结论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了解五家渠地区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该地区各医院药品使用信息,采用用药金额、用药频度等分析方法,对12所一级医疗机构三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使用呈上升趋势,用药品种较为集中,且金额低的药品使用多,用药基本合理。用药量居前的中药注射剂中,以心脑血管系统的活血祛瘀剂用药量最多,以抗菌消炎的清热剂用药次之。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较高,但所占金额比重较低。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占有一定的比例,为增加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师要慎重选择中药注射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6.
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S F型AVNRT)及隐匿性旁路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中常见的类型 ,但通过体表心电图鉴别有一定难度。本文对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电消融术确诊的 4 5例S F型AVNRT及AV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逆行P(P′)波的位置、形态进行对比分析 ,以寻求体表心电图在PSVT分型诊断中的价值。1 临床资料收集 1999年 4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我院住院的PSVT患者 4 5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19例 ,年龄 13~6 0a。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 ,无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改良慢径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采用下位法消融改良慢径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VNRT消融成功率100%(52/52),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三度AVB)包括一过性与永久性发生率为9.62%(5/52)。其中永久性三度AVB5.77%(3/52),一过性三度AVB 3.85%(2/52)。结论:消融改良慢径治疗AVNRT,成功率高,痛苦小,主要并发症是三度AVB,寻找有效靶点,缩短消融时间以及识别三度AVB前特征心电改变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罗为民  熊波  汤敬武  陈先礼 《中国骨伤》2006,19(11):648-651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指导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术式。方法2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病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32岁。齿状突骨折19例中,Ander-sonⅡ型16例,浅Ⅲ型3例;另外,寰椎横韧带损伤6例,陈旧性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1例,HangmanⅠ型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单侧枢椎上关节骨折1例。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其中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10例,后路Magerl螺钉固定6例,Magerl联合Gallie5例,Magerl联合Brooks双钛缆固定2例,Magerl联合Apofix椎板夹固定2例,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4例。19例后路手术中11例采用C1、C2椎板间颗粒状植骨,8例未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2周后缓解。10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中9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齿状突螺钉固定发生松动,枢椎前方皮质破裂,取出齿状突螺钉,改行后路Magerl Gallie法固定,获得骨性融合。19例后路手术中8例未做融合的病例获骨折愈合,其中6例行内固定取出,基本恢复头颈旋转功能,其余1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新鲜齿状突骨折不适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时,后路C1、C2椎弓根钉板暂时固定,可保留寰枢旋转功能。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在生物力学稳定及适应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9.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_1等生长因子的调控下可被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然而,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_1存在引起趋化性、激发炎症反应、造成局部损伤、有效成分容易被稀释或丢失、半衰期短、缺少理想的转运蛋白等缺陷.因此,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使种子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软骨组织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的构建方法,并观察其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_1全长基因的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T7Blue连接,并用大肠杆菌筛选阳性重组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采用XboⅠ、Hind Ⅲ双酶切及测序方法对质粒进行鉴定;将已经纯化的pcDNA3.1-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和空载体pcDNA3.1质粒分别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G418抗性筛选后扩大培养,同时用pcDNA3.1-绿色荧光蛋白观察转染效率.结果与结论:重组质粒经XboⅠ、Hind Ⅲ双酶切后出现1.35 bp和5.4 kb 2条带,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所包含的转化生长因子β_1全长碱基序列完全正确,绿色荧光蛋白显示其转染脂肪干细胞的转染效率> 80%,且转染细胞后有转化生长因子β_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提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成功构建能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16例患者施行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术前、术兽碧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估;生活质量状况按(edmonton symptom asscssment scale,ESAS)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16个月,10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d分级除1例外,提高1~3级;术后疼痛缓解最曹粤显.其次依次改善的有疲乏、恶心、精神状况、焦虑和食欲症状。结论选择适宜病人,行脊柱转移癌切除重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