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一天,来了一位一筹莫展痛苦之情溢于言表的病人。她自诉右乳头血性益液两个月,在某医院检查怀疑为乳管内肿瘤,必须手术治疗。然而,患者三次被送上手术台都没能做成手术,只因手术医生无法确定病变的部位,无从“下刀”。于是,在问明病况后,把患者收进我院对她进行了乳管镜检查,通过这种微型内窥镜发现了肿瘤并做了定位,仅在乳晕旁做了一个小切口手术就  相似文献   
62.
脂肪乳剂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仍有争议,为观察不同脂肪乳剂(LCT和MCT/LCT)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作者在体外实验中用较高浓度(8mg和10mg/ml)的两种脂肪乳剂(LCT和MCT/LCT)与人淋巴细胞共同孵育12hr和24hr。结果发现:LCT和MCT/LCT对淋巴细胞产生IL-2能力并无影响,但10mg/L的LCT与人淋巴细胞孵育24小时,其mIL-2R表达较对照组下降约50%。实验表明:高浓度的LCT可能影响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该院11年来乳腺专科成立前后乳腺癌患者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演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及2003年1月~2008年12月专科成立前后在该院住院治疗的81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前非手术活检确诊率、分期和手术方式的演变情况。结果:原位癌(0期乳腺癌)构成比平均为12.5%,2008年达到15.3%,专科成立前后无明显差异;术前非手术活检确诊率在专科成立后从无到有,总体呈上升趋势;手术方式1998~2002年以改良根治术、保乳术和单纯乳房切除术为主,2003年后增加了I、II期乳房重建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结论:专科建设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中成药平消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21 d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20只,腹腔注射甲基亚硝脲,饮清水;B组(平消胶囊组)20只,腹腔注射甲基亚硝脲后饮用平消胶囊混悬液;C组(他莫昔芬组)20只,腹腔注射甲基亚硝脲后饮用他莫昔芬水.观察各组大鼠肿瘤生长情况,记录肿瘤数量及体积;在鼠龄98 d 时,取各组大鼠乳腺肿瘤组织行常规HE染色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采用χ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大鼠乳腺IDC的发生率分别为100%(20/20)、60.0%(12/20)和50.0%(10/2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01);B组IDC的发生率比A组低(P〈0.017),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17).A、B、C组乳腺肿瘤的体积分别为(1042±102)、(398±42)、(520±33) mm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9,P=0.010);B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组(P=0.009),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A、B、C组乳腺IDC组织VEF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115/138)、42.6%(29/68)和75.3%(58/77)(χ2=37.71,P=0.000),B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χ2=35.84、16.07,P均〈0.017).A、B、C组IDC的MVD计数依次为(68.2±8.6)、(29.6±1.2)和(59.1±7.1)个(F=4.31,P=0.015),B组IDC的MVD计数明显少于A组和C组(P均=0.000).结论 平消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实现的.平消胶囊对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5.
乳腺癌已被证实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其发展早期即可出现远处播散和转移,血液中检测出肿瘤细胞即是重要证据.而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即是肿瘤远处转移的前提,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肿瘤细胞提示存在肿瘤微转移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远处转移.随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点已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证实.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对乳腺癌患者的CTCs检测方法以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对其临床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6.
王颀  连臻强 《肿瘤学杂志》2011,17(5):321-324
乳腺癌筛查可早期发现乳腺癌,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乳腺X线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是乳腺癌检查的常用有效方法,基于两者的乳腺癌筛查模式近年在欧美等国家得到认可,但中国乳腺癌发病年龄、乳腺腺体特征等与欧美国家不同。探讨符合我国国情,针对不同发病风险人群的乳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模式,是我们目前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讨≥30岁伴乳头溢液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研究163例(164个病灶)≥30岁单纯乳头溢液、乳头溢液合并肿块、乳头溢液合并局限性增厚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乳腺X射线(MG)、超声(US)、乳管内视镜(MD)和MG联合US、MG联合MD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单纯性乳头溢液乳腺癌MG、US和MD的阳性率分别是32.9%、16.5%和69.6%,合并肿块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8.2%、42.9%和83.9%,合并局限性增厚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82.8%、37.9%和79.3%。MG联合US在本研究各亚组中的阳性率和MG单独检查相比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联合MD在合并腺体局限性增厚乳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和MG单独检查相比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但在其他两个亚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单纯乳头溢液或乳头溢液合并肿块的患者诊断时行MG联合MD检查,可补充US检查,而乳头溢液合并局限性增厚患者行MG检查,可补充MD和US检查。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在超声检查可扪及乳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可扪及乳腺肿块、经超声检查并行手术活检的女性患者337例,比较其超声影像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超声检查BI-RADS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用χ2检验比较良、恶性征象乳腺肿块的恶性肿瘤百分率,并分析不同年龄段2级和3级病例良、恶性病变的分布特点。结果超声检查BI-RADS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PPV、NPV分别为95.7%、82.4%、84.3%、46.9%、99.2%,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5.44、0.05、0.78。在337例患者中,2~5级病变者恶性肿瘤百分率分别为0(0/145)、2.1%(2/96)、26.6%(17/64)、87.5%(28/32)。不同超声征象乳腺肿块的恶性肿瘤百分率如下:肿块形态不规则者中,占57.1%(36/63);肿块走向与皮肤不平行者中,占63.6%(14/22);肿块边界不清者中,占61.4%(43/70);肿块后方回声衰减者中,占63.3%(19/30);肿块有细小钙化者中,占75.0%(9/12);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者中,占47.6%(40/84)。在不同肿块形态、走向、边界、后方回声、细小钙化及内部回声的患者间,恶性肿瘤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级和3级病例中,不同年龄段患者良、恶性病变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BI-RADS分级评估可扪及乳腺肿块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便于规范诊断与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真空辅助旋切微创手术对超声检查为良性乳腺实性肿块的诊治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乳腺病中心超声检查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2、3、4级的良性乳腺实性肿块患者831例,所有患者行真空辅助旋切微创手术。对患者的超声检查、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超声检查BI-RADS分级,2级167例、3级588例、4级76例。831例患者共检出肿块1383处,所有乳腺肿块均被准确、完全切除,全部患者切口隐蔽,乳房无变形,有较好的外观美观效果。831例患者中,良性病变822例,占所有病例的98.92%,乳腺癌9例占所有病例的1.08%,其中临床分期I期8例,Ⅱa期1例.418例不可扪及肿物患者中检出1例乳腺癌,占不可扪及患者的0.24%,占所有病例的0.12%(1/831)。413例可扪及肿物患者中检出8例乳腺癌,占可扪及患者的1.94%,占所有病例的0.96%(8/831)。588例BI-RADS3级病例中检查出3例乳腺癌,76例BI-RADS4级病例中检查出6例乳腺癌。结论真空辅助旋切微创手术诊治超声检查良性乳腺实性肿块不仅美容效果好,而且定位准确能全切除良性病变,更重要的是能检出临床上考虑良性肿块中的早期乳腺癌。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广东地区妇女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为建立乳腺癌风险模型,有针对性地筛查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成组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分别进行乳腺癌人群和非乳腺癌人群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绝经前妇女中,服用避孕药、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有不良情绪、有不良事件、劳动强度大等因素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有乳腺增生病史、有乳腺组织活检史、有相对剧烈的运动等因素可能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绝经后妇女中,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是危险因素,情绪调节能力强是保护因素.结论 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不完全相同,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建立绝经前后不同的乳腺癌预报模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乳腺癌的早期干预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high-risk population of breast cancer by analyzing the risk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in Guangdong Province.Methods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between premenopausal women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Chi-square test and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In premenopansal women,prophylactic,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bad mood, bad life incidence and work load were the risk factors,and breast hyperplasia history,breast tissue examination history,regular exercise and sleeping without bm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In postmenopausal women,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was the risk factor, and breast hyperplasia history and mood adjustment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Conclusion Th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differ between pre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different risk models to screen the high-risk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