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空间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在结核病研究中已广泛使用,但二者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而二者的结合则为结核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中所有引用文章均来自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Web of Science四个数据库。空间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结合的方法在国外的结核病研究中已广泛使用,在确定区域地方性的流行菌株基因型、结核病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分析、耐药结核病、结核病防控措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学者和疾病防控工作者进行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拮抗剂能否抑制慢性增生性胆管炎(CPC)的过度增殖行为和成石潜力,以期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防治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将4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CPC模型组(10只),仅行造模处理;3种剂量EGFR拮抗剂AG-1478治疗组(分为3mg/kg、6mg/kg和12mg/kg组,各10只),在行造模术的同时经胆总管内注入相应剂量的AG-1478,术后7d内腹腔内注射AG-1478 1.5mg/(kg.d);假手术组(SO组,6只),仅行开腹术后即关腹。于术后7d剖腹取胆管标本组织分别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比较各组EGFR、5-溴脱氧尿核苷(BrdU)、Ki-67、黏蛋白5AC和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或蛋白表达情况,以评估AG-1478对病变胆管黏膜过度增殖行为(EGFR、Ki-67、BrdU、Ⅰ型胶原蛋白)和成石潜力(黏蛋白5AC)的影响。结果 与CPC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EGFR、Ki-67及BrdU表达明显降低,组织学观察所见的胆管黏膜上皮和胶原纤维的过度增殖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此外,治疗组的黏蛋白5AC 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也较CPC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EGFR拮抗剂可有效抑制CPC病变胆管黏膜的过度增殖和成石潜力,有望成为CPC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160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黄连素外敷加双黄连粉滴注,1次/d,7d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复方丹参、2%利多卡因、维生素B,:混合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1次,d,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红斑减轻、红斑消失、止疱、水泡开始干润、水泡干润、开始结痂、开始脱痂、脱痂的时间(d),以及可视疼痛评分(VAS)的减轻和消失时间(d),经治疗皮损消退后随访1~6个月,记录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水泡干润、开始脱痂、脱痂的时间分别为(3.42M.45)d,(6.11±2.03)d,(9.77±2.89)d,对照组为(5.02±2.64)d,(7.54±2.16)d,(12.34±4.35)d,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t=-2.795,t=-2.935,t=-2.374,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疼痛VAS评分为7.17±1.69,对照组为5.25±2.83(t=3.215,P〈0.01);观察组经治疗后未发生后遗神经痛病例,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13例(x2=5.148,P〈0.05)。结论:穴位注射能显著提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4.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门诊230例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多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PV6/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经研究对比,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上皮均呈乳头状结构,但尖锐湿疣有明显的基底细胞增生、上皮增厚、具有典型的挖空细胞,假性湿疣则无相应改变.191例HPV免疫组化染色,尖锐湿疣HPV-Ag阳性99例(占51.83%),HPV6/11 DNA阳性182例(占95.28%),差异有显著性(P<0.01).39例假性湿疣HPV-Ag及HPV6/11均为阴性.假性湿疣局部表现易与尖锐湿疣混淆,灶状分布空泡细胞及HPV检验阳性是尖锐湿疣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可提高尖锐湿疣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5.
腋臭俗称狐臭 ,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多发病 ,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我科于 1996~ 2 0 0 3年 ,分别应用微波综合治疗仪和Nd :YAG固体激光机治疗腋臭2 0 0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观察对象  2 0 0例均为门诊患者 ,未接受过微波、激光、高频电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6.
最近,一种在过敏性炎症反应中发挥较强免疫抑制功能的CD4 T细胞群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细胞群被称为调节性T细胞(Tr细胞)。CD25、CTLA-4、TGF-β、IL-10以及Foxp3等多种分子均与Tr细胞的活性及分化有关。其中CD4 CD25 Tr细胞可以抑制Th2反应,减轻哮喘气道炎症,提示Tr细胞参与哮喘气道炎症。深入研究Tr细胞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理解CD4 T细胞各亚群在哮喘中的地位与作用方式,为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者越来越多,支原体是引起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和脓性宫颈炎的主要病原,特别是近年来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症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解本院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笔者对门诊1 538例患者进行支原体检测分析,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妇科、泌尿外科就诊疑似支原体感染者1 538例,其中男性216例,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分娩全程镇痛对分娩产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拟顺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分娩,观察组采用全产程止痛药物结合硬腰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术后子宫复原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术后子宫复原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娩全程镇痛对产妇分娩及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啶预防瑞芬太尼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行全麻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术前用药、麻醉方式,在手术结束前0.5h时,观察组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泵入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患者的躁动程度及身体舒适度评分(BCS)。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5.1±2.7)min、呼之睁眼时间为(10.3±2.1)min、拔管时间为(12.6±2.6)min;对照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5.2±2.3)min、呼之睁眼时间为(10.9±3.1)min、拔管时间为(12.9±2.9)min;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患者躁动0级24例(66.7%),1级3例(8.3%),2级4例(11.1%),3级5例(13.9%),躁动率为33.3%;观察组患者躁动0级33(91.6%),1级1例(2.8%),2级1例(2.8%),3级1例(2.8%),躁动率为8.4%;两组躁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BC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利于预防瑞芬太尼全麻术后患者的躁动,减少不良反应,增强患者身体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中尿酸(U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AIS患者223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组49例,非大面积脑梗死组174例,对照组240例,分别测定其UA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IS患者血清UA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UA和hs-CRP水平较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非大面积脑梗死组较对照组UA(P>0.05)和hs-CRP(P< 0.05)水平有所升高.结论 血清UA和hs-CRP与AIS的发生有关,且hs-CRP水平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