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276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287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4篇
  1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了解监护人重视的首个儿童孤独症异常特征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就诊时间的影响。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使用自拟《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相关因素》问卷,选取就诊于武汉、海口、柳州和长沙市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5岁以下孤独症患儿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5名孤独症患儿男童占85.54%(355人),女童占14.46%(60人),男女性别比为5.9:1;引起监护人重视的首个异常特征出现概率前3位的是语言发育不良、不理人或缺乏与他人交往和重复、怪异或固定动作,分别占20.72%、18.55%和14.94%;首个异常特征出现时间的M值为8~28个月,不同异常特征引起监护人重视的时间不同(χ2=46.64,P<0.000 1);监护人年龄、文化程度、与儿童接触时间及亲密程度、家庭类型、家庭关系等与监护人重视的首个儿童孤独症异常特征无统计学关联。孤独症患儿就诊时间的M值为10.5~33个月,且不同异常特征就诊时间存在差异(χ2=46.10,P<0.000 1);90.74%的监护人延迟患儿就诊,但不同异常特征就诊延迟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46,P=0.579 6)。结论 孤独症患儿监护人重视的首个异常特征主要集中在语言交往交流障碍、社交交往交流障碍和刻板兴趣及行为3个类别,监护人文化程度、与儿童亲密程度等对引起其重视的首个异常特征无影响,监护人重视的首个异常特征对孤独症患儿引起监护人重视和就诊的时间有影响。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53例老年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经我院皮肤科诊断明确的53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例,就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皮损部位、临床误诊及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皮肤鳞癌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以中老年多见;好发部位为暴露部位,且在不同年龄间有统计学差异;肿瘤有无溃疡在不同临床分型中不存在显著并异;皮肤鳞状细胞癌与外伤等刺激相关;各临床类型中以结节隆起型最易误诊。结论 (1)鳞癌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以60~79岁为发病高峰。(2)慢性长期阳光照射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3)皮肤鳞癌常继发于烧伤、外伤性瘢痕、慢性溃疡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23.
HIV感染者相关皮肤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皮肤表现突出。某些皮损或皮损组合是诊断HIV感染的重要线索,也是反映免疫状态的标志。该文介绍了HIV感染者中皮肤损害的一些认识及相关皮肤病与患者CD4 T细胞计数的联系。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系统评价性管理策略在声带白斑患者治疗后预防复发、提高发音质量、尽早恢复其社会功能过程等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68例声带白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采用系统评价性管理策略进行治疗后的干预,对照组不采用干预措施而实施观察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嗓音分析、嗓音障碍指数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嗓音障碍指数量表各维度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嗓音障碍指数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声带白斑患者采用系统评价性管理策略进行干预,有利于声带白斑患者术后嗓音的恢复,为声带白斑患者术后康复管理提供了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6.
背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已被证实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效,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存在样本量小和方法学上的缺陷,因此单侧入路或者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孰优孰劣,仍存在争议。目的: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椎体后凸成形入路及灌注骨水泥过程中的技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中英文数据库,手工检索9种国内相关杂志,检索日期均从创刊至2014年3月,收集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系统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07例患者656个椎体。结果显示,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目测类比评分[WMD=-0.05(P=0.58)]、短期随访(≤3个月)[WMD=-0.02(P=0.25)]与长期随访(≥12个月)[WMD=-0.08(P=0.6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短期随访[WMD=-0.13(P=0.73)]和长期随访[WMD=-0.26(P=0.8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水泥用量和操作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侧入路较双侧入路有优势;影像学结果中术前、术后后凸角及角度恢复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目测类比评分、影像学结果、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时间上,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  相似文献   
27.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单纯骨折愈合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脊髓损伤合并骨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及创伤外科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间的住院患者28例,并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分为2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患者12例、骨折无脊髓损伤组患者16例。分别于伤后第2,7,14,28天空腹时采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纳入的28例患者中,在损伤第2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与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7,14,28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比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P<0.05)。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从第7天快速升高,至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然无显著下降。在骨折无脊髓损伤组,第2天升高,第7天升高幅度达到最大,至第28天,升高幅度下降。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发生显著变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不同时期参与骨折愈合及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65岁,主因咳嗽、咯痰伴胸闷5月余,加重伴发热2d入院。入院前5个多月每因过度劳累和吸烟后,自感胸闷、咳嗽,咯黄白色黏痰,改左侧卧位后症状减轻,从未正规治疗过。入院前2d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7℃,咳嗽,胸闷伴呼吸困难,无明显畏寒,寒战,大汗等,来院急诊室就诊。胸透后以“右肺大片阴影性质待查”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明显胸痛,进行性消瘦,咯血等。既往曾在1949年患有右肺浸润性结核,经2a抗痨治疗治愈。查体:体温38.7℃,脉搏100次/min,  相似文献   
29.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指因胰酶异常激活对胰腺自身及周围器官产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甚至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急腹症。早期AP伴有肠道微生态失调,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及肠道菌群代谢物的改变,促进病情的进展。因此,靶向调控肠道微生态可能具有治疗价值。本综述将对AP的肠道微生态及其微生态调控疗法的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及其与疼痛缓解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伽玛刀治疗并有完整随访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资料,记录和分析疼痛控制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面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2~37个月)。术后初始疼痛缓解BNIⅠ级15例(33-3%),Ⅱ级13例(28.9%),Ⅲ级8例(17.8%),Ⅳ级5例(11.1%),Ⅴ级4例(8.9%);伽玛刀治疗整体有效率为80%。至最后一次随访,复发6例(13.3%),(初始疼痛缓解为BNII级3例,Ⅲ级3例);平均复发时间11.7个月(5~18个月)。伽玛刀治疗后新发面部感觉异常17例(37.8%),疼痛完全缓解者新出现面部感觉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部分缓解或疗效不佳者(P〈0.05)。结论伽玛刀是有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术后面部感觉异常发生可能与更好的疼痛缓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