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我透析中心于1994年7月对直接动脉穿刺方法进行了改进,在穿刺后形成动脉探测气泡,极大地提高了直接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并使其并发症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与代谢综合征(MS)中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来重庆后勤工程学院门诊部进行健康体检的2125例脑力劳动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BMI、WHR异常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率的关系,以及与MS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对象BMI异常检出率为27.95%,WHR异常检出率为24.66%。BMI、wHR异常者中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的患病率较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HR和BMI都与Ms的患病率呈正相关(ra=0.526,rb=0.583,P〈0.01)。结论WHR、BMI与MS的发病率关系密切,在MS的临床诊断及预防中有重要意义。在预防和控制Ms中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的同时,应将体质量增多且伴有腹型脂肪堆积者列为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总结PICC在颅脑术后镇静镇痛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行PICC置管的88例神经重症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88例中,脑出血56例,颅脑损伤9例,脑梗塞19例,脑积水2例,颅内肿瘤2例。颅脑术后镇静镇痛期间,进行PICC置管,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带管时间15~104 d,平均(35.98±22.63)d。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颅脑术后镇静镇痛期间进行PICC置管,能避免二次镇静药物使用,降低药物不良事件、再出血风险,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4.
杨俊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1952-195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60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予心理干预。结果多数患者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心理干预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高浓度肝素封管周期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通过建立临时深静脉留置导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病例17例,应用机械抽样法随机选取9例采用1周2次封管,观察2周,共封管36例次;选取8例采用1周1次封管,观察4周,共封管32例次.比较抽吸封管液的效果,测定封管后30 min、12h、48 h患者凝血指标及出血倾向.观察抽出封管液中的血栓条特性及长度.比较颈内、股静脉导管溶解血栓次数及完全栓塞发生率.结果 1周2次封管,一般抽吸率[76.39%(55/72)]高,仅有6.94%(5/72)导管腔需溶解血栓,1.39%(1/72)导管腔完全栓塞,与1周1次封管的56.25%(36/64)、10.94%(7/64)、4.69%(3/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2次封管血栓条质地柔软、光滑,易于抽出.颈内、股静脉留置导管在两种封管周期中溶解血栓和完全栓塞的发生率不同.1周2次和1周1次每次封管后30 min凝血酶原时间(PT)[(19.2±1.5)、(18.9±1.4)s]、凝血酶时间(TT)[(75.3±5.8)、(70.6±4.9)s]较基础值[(13.7±0.9)、(13.5±1.1)s和(19.7±2.8)、(18.9±3.1)s]显著延长(P<0.01),12h仍高于基础值,48h恢复到基础值.1周2次封管发生3例鼻衄,1例反复牙龈出血;1周1次封管发生2例鼻衄,均未发生其他部位出血.结论 1周2次封管周期可减少留置导管栓塞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导管血栓,处置也比较容易,导管通畅率高,可较好地保证透析用管时的稳定血流.  相似文献   
46.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逐渐转变,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的医学。中医"治未病"思想符合现代医疗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灸法在"治未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灸法是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灸法可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护人类的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超滤治疗过程中引发的有效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对症状形成时的血压变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6例,共进行39658例次血液透析。发生可确定的血容量不足出现的临床症状病例3527例次。分析透析早期(>0~≤60 min)、中期(>60~≤180 min)、后期(>180~≤240 min)各时间段发生血容量不足时的临床症状特点。对透析中的低血压、高血压、维持血压进行定义,统计临床症状出现时各种血压发生率。将临床症状出现时测得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其透析开始时的MAP进行比较,对MAP的演变过程进行分类。对透析间期干体质量增加量即≥5%或<5%在透析超滤中引发临床症状的发病情况给予统计。分析透析中超滤过速、过量外的其他导致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的因素。结果血容量不足出现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9%(3527/39658)。有效血容量不足引发的临床症状在透析的各时间段均有表现,有其发病特点。血压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症状发生必有的相关联性。透析>0~≤60 min发生的有效血容量不足多与超滤量过多、过快有关,共发病493例次,其中低血压341例次,占69.1%(341/493);高血压79例次,占16.1%(79/493);维持血压73例次,占14.8%(73/493)。透析>60~≤180 min,临床症状发生率增加,与持续或过量超滤有关,共发病1306例次,其中低血压1003例次,占76.8%(1003/1306);高血压179例次,占13.7%(179/1306);维持血压124次,占9.5%(124/1306)。透析>180~≤240 min是临床症状的高发时间段,与持续的超滤并超出干体质量设置有关,共发病1728例次,其中低血压1408例次,占81.5%(1408/1728);高血压发生减少,但仍有顽固性高血压病例。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出现时,1989例次表现为渐降型低血压,容易引起临床关注;763例次表现为骤降型低血压,临床症状出现前血压较稳定,出现时血压骤然下降;446例次临床症状出现时较透析前有明显升高,给临床症状的判断带来困难;329例次维持了透析前的血压。过度水潴留在全程透析临床症状均有发作,总次数显著增多。一般水潴留发生次数少,多发生于透析>180~≤240 min。血浆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影响血浆再充盈,透析超滤方式的改变以及透析温度对血压和血容量变化有影响。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因其发病特点和治疗的特殊性,透析超滤过程易发生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的出现并不与血压变化同步,提高对血容量不足临床症状认识,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有利于后续血液透析的安全治疗,较好的完成超滤目标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制备长春胺(VIN)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物(VIN/HP-β-CD),并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和性能测定,采用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方法从理论角度研究其包合机制。方法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备VIN/HP-β-CD;以包合物的载药量为指标,选用正交试验筛选VIN/HP-β-CD包合物制备处方与工艺;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VIN与HP-β-CD之间的包合行为,用Job曲线法确定其包合比。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IR)、热分析技术(TG、DSC)和核磁共振(1H-、2D-NMR)对VIN/HP-β-CD包合物进行表征。测定VIN/HP-β-CD包合物的水溶性,并在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下测试包合物稳定性,进一步采用理论计算研究VIN/HP-β-CD超分子体系的形成机制。结果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该包合物的最优条件为投料比VIN与HP-β-CD 1∶1,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为7 h,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6作为溶剂。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VIN与HP-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从原来的0.04 mg/mL提高到了16.5mg/mL,VIN的热分解温度从240.5℃提高到了306.1℃。1H-NMR与NOESY谱表明包合物是VIN的a环从HP-β-CD的大口端进入而形成的,量化计算与分子对接表明最优包合模式与核磁共振研究结果一致;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在水环境中VIN能深入HP-β-CD的疏水空腔,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空间尺寸匹配较好。结论 VIN与HP-β-CD形成包合物后,水溶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疏水作用、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为包合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改良精细化宣教对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焦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行介入治疗的312例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采用常规宣教方法212例(对照组),采用改良精细化宣教方法10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估焦虑。结果 观察组SAS评分(38.71±15.61)分,其中轻度焦虑14例,重度焦虑7例,重度焦虑5例。对照组SAS评分(54.09±13.83)分,其中轻度焦虑62例,中度焦虑54例,重度焦虑29例。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改良精细化宣教,能有效降低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