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7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167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动脉疾病。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及检查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死亡率高达1-2%。我院自引进16层螺旋CT及0.5T超导MRI以来,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分别进行检查。旨在讨论MSCT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一天吃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谚语又有了一条新证据,研究人员最新调查发现,女性在怀孕期问多吃苹果,可以使弦子童年患哮喘的概率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73.
退变的桡神经浅支修复骨间后神经缺损一例张金柱李建伟吕东望罗先国1994年4月,我们用退变的桡神经浅支修复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随访1年,疗效满意。患者男,42岁。因肘部被刀砍伤致桡神经损伤,4个月后功能不佳而入院。入院诊断为骨间后神经损伤。入院后作神经...  相似文献   
74.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辩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辩再造拇指、虎口扩大成型及修复1~4指皮肤缺损62例。结果皮辩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好,且有良好的感觉功能.扩大的虎口能完成对掌功能;所修复手指皮肤外现正常,感觉、运动功能良好。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辩操作简便,不牺牲主干血管,损伤小,皮辩质地柔软,厚薄适中,具有感觉功能,适合于拇指再造、虎口成形及手指皮肤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75.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转录组中的差异基因,建立基因互作网络,以期筛选出关键基因并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CRC转录组数据集,采用edgeR包筛选其差异基因。使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运用Cytoscape进行关键子网提取并构建KEGG通路-基因互作网络,最后结合生存分析等筛选并验证CRC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对转录组数据集分析筛选出5 03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 571个、下调基因3 466个,从5 037个差异基因中提取到1 781个lncRNA。GO富集分析表明CRC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钙离子结合、受体结合及结构分子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表明其主要参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通路。使用Cytoscape软件提取出6个关键子网,通过各互作网络共筛选出288个关键基因,结合Kaplan Meier预后分析最终筛选发现67个CRC潜在调控基因(其中已有报道证实22个mRNA和7个lncRNA)具有预后价值,并采用ONCOMINE数据库进行了CRC临床样本验证。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67个潜在调控基因可作为CRC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研究者创新CRC药物及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用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预防性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71例年龄超过50岁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2组,A组41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B组30例不予利伐沙班口服,评估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出血事件和静脉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显著降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同时,并未增加出血风险,是目前腰椎术后较理想的一种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77.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血清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不同时间点含量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SCI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时程变化规律. 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9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完全损伤(完全损伤组,30只)和不全损伤(不完全损伤组,30只)动物模型,另30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2 h、24 h、3d、7d、14d采集股静脉血,ELISA检测不同程度SCI大鼠伤后血清β-APP和hs-CRP含量变化. 结果 β-APP于急性SCI后24h达到最高水平,hs-CRP第3天达到高峰.完全损伤组各时间点β-APP和hs-CRP水平分别与不全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全损伤组与假手术组除14 dβ-APP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的β-APP、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SCI大鼠血清β-APP、hs-CRP水平的变化反应了SCI的严重程度,β-APP较hs-CRP的变化敏感,在一定时限内可敏感地反映SC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大鼠血清β-APP、hs-CRP的动态变化提示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继发性SCI.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1例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2007年《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分类标准和开腹手术指征的患者,在完善术前检查后根据结石部位采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切除病变肝叶(段),最大限度清除含有结石、狭窄及扩张的病变胆管,联合使用术中纤维或电子胆道镜对剩余肝叶(段)胆管及肝外胆管进行探查和(或)取石,防止结石残留.结果 81例患者中72例成功实施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9例中转开腹.全组患者中行肝左外叶(肝Ⅱ、Ⅲ段)切除术20例,肝左叶(肝Ⅱ、Ⅲ、Ⅳ段)切除术30例,肝右后叶(肝Ⅵ、Ⅶ段)切除术11例,肝右前叶部分(肝Ⅴ、Ⅷ段)切除术6例,肝右叶(肝Ⅴ、Ⅵ、Ⅶ、Ⅷ段)切除术9例,肝Ⅲ段切除术2例,肝Ⅵ段切除术3例.手术常规切除胆囊,15例患者术中实施间歇性第一肝门人肝血流阻断.57例联合实施经胆总管切开或经左(右)肝管残端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和(或)取石.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328±8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1±288) ml,无手术死亡;1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例、反应性胸腔积液4例、肝断面包裹性积液6例、术后腹腔感染及脓肿2例、标本取出切口感染2例,其中9例采用药物治疗、6例行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l例行切口清创,均治愈.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3±6)d.腹腔镜手术术中结石清除率为96% (69/72),3例残留结石患者术后均经T管窦道胆道镜成功取出结石.69例患者随访时间7~55个月,7例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月H管炎症状,2例患者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其余患者术后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术前和术中对结石及病变肝段进行准确定位,正确规划肝实质离断平面,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GVA)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清炎性递质的影响.方法 将50例确诊的CVA患儿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儿童)为C组20名.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均进行基础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BDT)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5、IL-8、IL-10的检测.入组后A组患儿接受ICS长期干预治疗,治疗方案为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200 μg,每日1次,随访观察6个月;B组为对照组,未接受ICS长期干预及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症治疗及必要时加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评估治疗前各组及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A、B两组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及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BDT和血清IL-5、IL-10、IL-8水平及改变情况.结果 (1)肺功能:治疗前3组FVC、FEV1及P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B两组的MMEF显著低于C组(F=58.40,P<0.05).A组经ICS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MMEF均有明显改善(P <0.05,P<0.01).B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MMEF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组BDT阳性者明显低于A、B两组;A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BDT阳性率均有所下降,且随疗程延长,呈下降趋势;而B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BDT阳性率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L-5、IL-10、IL-8水平:治疗前C组血清IL-5、IL-8水平低于A、B两组,IL-10水平高于A、B两组(P<0.05);治疗3、6个月后,A组血清IL-5、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随疗程延长,变化更趋明显.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个月比较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治疗后3、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S是治疗CVA有效抗炎药物,而且ICS的疗程需要坚持长期的原则.  相似文献   
80.
心电图负荷试验心搏间ST段移位变异度的测算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提示,采用心电图负荷试验心搏间ST段移位变异度的测算方法可以鉴别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鉴于相关的报道不多,国内尚无研究,特将我们近年来在ST移位变异度测算方法和76例临床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