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2篇
  3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31.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浚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在月经来潮后第2天开始口服孕三烯酮胶囊,2.5 mg/次,2次/周。治疗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12.5 mg/次,1次/d,孕三烯酮胶囊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对两组盆腔症状评分、总体征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3%、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腔症状(痛经、性交痛、盆腔痛)、总体征(盆腔触痛、硬结)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评分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激素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6、12个月时,妊娠率为25.3%、12.0%;治疗组为41.3%、26.7%,两组各随访时间点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评价微弧氧化处理低弹性模量钛铌锆锡合金(Ti-24 Nb-4 Zr-7.9 Sn,Ti2448)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通过微弧氧化处理Ti2448试件(MAO-Ti2448)。采用MTT法比较MAO-Ti2448组和Ti2448组浸提液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和毒性情况;应用致敏实验观察各组浸提液引起的豚鼠皮肤反应;各组与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共培养,测定MC3T3-E1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 MAO-Ti2448组与Ti2448组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均无细胞毒性。随着细胞培养时间延长,MAO-Ti2448组和Ti2448组的吸光度(OD)值均增加,且MAO-Ti2448组的OD值明显高于Ti2448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AO-Ti2448组与Ti2448组的皮肤反应均为0级,无皮肤致敏性。随着细胞培养时间延长,MAO-Ti2448组和Ti2448组MC3T3-E1的ALP活性均增高,与Ti2448组对比,MAO-Ti2448组MC3T3-E1的ALP活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微弧氧化处理Ti2448无细胞毒性,可促进细胞增殖及早期成骨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索水隔离技术是否可降低肝被膜下恶性肿瘤行微波消融术(MWA)后肿瘤残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诊断为肝被膜下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瘤)并行影像引导下MWA治疗102例患者,共122个肿瘤,根据肿瘤是否行水隔离技术分为水隔离组和对照组,水隔离组为应用注水方法隔离肝脏及邻近结构后行MWA,37例患者47个肿瘤;对照组直接行MWA,65例患者75个肿瘤。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后影像学检查的肿瘤残存情况,并运用单因素、多因素、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CMH)分层分析等方法分析肿瘤残存的影响因素。结果消融技术成功率100%,水隔离技术成功率97.9%。水隔离组与对照组残存率分别为6.5%、21.3%(P=0.03),单因素分析提示水隔离(P=0.03)、肿瘤大小(P<0.001)与肿瘤残存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水隔离技术可显著降低肿瘤残存率[OR=0.202,95%CI(0.048~0.849),P=0.029],而肿瘤>3 cm显著增加肿瘤残存率[OR=18.449,95%CI(5.242~64.933),P<0.001]。CMH分层分析显示,相比肝继发恶性肿瘤、术前未行TACE治疗的肿瘤、非膈下(靠近胃肠实质脏器、单纯被膜下)肝被膜下肿瘤,肝脏原发肿瘤[OR=0.123,95%CI(0.015~1.019),P=0.025]、术前行TACE治疗的肿瘤[OR=0.123,95%CI(0.015~1.019),P=0.025]和膈下肝被膜下肿瘤[OR=0.081,95%CI(0.009~0.741),P=0.022]应用水隔离技术降低肿瘤残存率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结论水隔离技术可显著降低肝被膜下恶性肿瘤MWA术后肿瘤残存率,尤其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行TACE治疗的肿瘤和膈下肝被膜下肿瘤中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4.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足第2趾远端肿胀,无明显疼痛,无皮肤潮红,无麻木,无活动障碍,无畏寒发热,一直未予特殊处理。左足第2趾远端肿胀、逐渐增大,并出现趾甲变大畸形。1年前出现左足第2趾远端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骨髓炎",予敷药等治疗后,疼痛改善不明显,现来我院就诊。体查:左足第2趾远端明显肿胀,趾甲变大畸形,压痛、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1年4月11例患者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临床资料。出现休克后首要措施为补足血容量和控制感染,监测中心静脉压。血管活性药物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和碱性药物的应用也极为重要。结果:11例患者均在6~36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物,3天后体温及血常规恢复正常。待血或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后出院。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原因多为术前未能有效控制尿路感染、手术时间过长、术中肾盂压力过高、术后引流不畅等。术前充分准备和有效抗感染及术中提高碎石技巧和低压灌注、分期手术等是减少感染性休克发生的有效途径。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对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及处理。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利用色谱技术对红花注射液进行成分分析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利用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为原药材,制备红花注射液,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结论:推测出17种化合物,为红花注射液在药理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37.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责”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本人认真分析了泉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现状和当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泉州市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须从深层次进行剖析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稳定筹资机制、规范医疗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才能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稳定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8.
颈前路减压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04~2007-06应用保留颈椎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38~69岁,平均52岁。无诱因缓慢发病19例,无诱因突然发病11例,轻度外伤或劳累后发病12例。病程1~18年,平均3年半个月  相似文献   
139.
剂量密集化疗是指每次用药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缩短每次用药之间的时间间隔。它是基于人类肿瘤Gompertzian曲线生长原理而提出来的。现探讨剂量密集化疗理论基础、剂量密集与剂量强度及剂量升级的关系,以及近年来剂量密集化疗在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头颈部等肿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0.
1961年,于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目前的心肺脑复苏(CPCR)。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CPR后脑损害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1)CA引起的早期短暂性脑组织完全缺血(无血流状态);2)CPR过程中的不完全缺血(低血流或/和微血流状态);3)自主循环恢复时的复苏后综合症(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后者主要包括:①灌流衰竭;②再氧合损伤;③脑外器官衰竭;④血液成分紊乱。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