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目的 为了解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后,对降低神经管缺陷等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干预效果分析,为制定降低出生缺陷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5年莆田市农村妇女于孕前和孕早期3个月免费给予小剂量(1日0.4mg)叶酸补充,采用莆田市20所医院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增补叶酸与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化的关系.结果 ①通过项目实施后,2015年全市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服用率达92.15%,叶酸服用依从率达79.68%,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知识知晓率达95.63%.②服用叶酸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关系密切,7年间呈逐年快速下降,下降幅度达92.42%.在监测的20类出生缺陷中主要有唇腭裂、先天性脑水肿发生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膈疝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农村妇女于孕前和孕早期3个月增补叶酸对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效果明显,可能也是唇腭裂、先天性脑水肿等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之一;服用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效果不仅取决于服用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服用的依从率〔1〕,加强宣教和随访工作,提高叶酸服用依从率.探索增补叶酸长效机制,以期进一步降低神经管缺陷等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2.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属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以红斑、水肿为皮损特点,伴有肌无力和肌肉炎症、变性的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和血管,常伴有关节、心肌等多器官损害,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及分型多样,尚无根治办法,现就其诊断与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3.
<正>1临床资料患儿,女,2个月。因左侧颜面部包块2个月,左眼睁开困难20d,于2011年12月21日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儿出生后左眼下方见一直径约3cm不规则淡红斑,逐渐增大、隆起,颜色加深,呈鲜红色。生后1个月时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温肺降浊方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V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温肺降浊方低剂量组、温肺降浊方中剂量组、温肺降浊方高剂量组,每组6只。另取6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西药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温肺降浊方各剂量组给予相应剂量的温肺降浊汤灌胃。给药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及Nissl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肌醇需求酶1α(IRE1α)/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则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病理损伤严重,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则降低(均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RE1α、XBP1S、CHOP mRNA和XBP1S、CHOP蛋白及p...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给予普萘洛尔0.5~1.5 mg/(kg·d)连续服用,服药3~8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①42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Ⅰ级疗效有1例,Ⅱ级疗效2例,Ⅲ级疗效23例,Ⅳ级疗效16例,有效率(优加好)为92.9%。②42例增生期血管瘤在普萘洛尔治疗4周、8周时血清VEGF水平呈下降趋势,且治疗4周时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8周时低于治疗4周时(P0.05);治疗4周后血清VGEF下降水平与疗效等级具有正相关性(rs=0.705,P0.05),治疗8周后血清VGEF下降水平与疗效等级亦具有正相关性(rs=0.821,P0.001)。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增生期血管瘤患儿血清VEGF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石杉碱甲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粒径的石杉碱甲纳米粒;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不同粒径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制备了粒径从43.1nm到316nm的石杉碱甲纳米粒,载药量从0.11%到2.42%。不同粒径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研究表明,粒径为50nm左右的纳米粒可以分布于全身各个器官,并能透过血脑屏障,且能起到缓释的效果;粒径为100~300nm左右的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且较难透过血脑屏障。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的石杉碱甲新型制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阴式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韶关市妇幼保健院2005-07-2011-04收治的50例行阴式卵巢肿瘤剔除术的患者作实验组,与同期及2005年以前采用传统开腹卵巢肿瘤剔除术的50例患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手术经过顺利,无盆腔脏器损伤,无中转开腹.阴式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显著(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1).阴式组术后恢复快,腹痛轻,无需用镇痛药,开腹组中有45例手术当天需用镇痛药镇痛,阴式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显著(P<0.01),住院时间也短于开腹组(P<0.05).并且阴式组术后盆腔粘连少.结论 对有适应症无禁忌证的卵巢肿瘤患者,阴式卵巢肿瘤剔除术不仅可行,而且微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不需昂贵复杂的设备,费用低,便于普遍开展,是可行并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 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能够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39.
白果槲寄生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白果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揭示了其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相思子毒素的分子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思子毒素是从豆科植物(Abrus Precatorius L.)种子中分离的一种细胞毒性蛋白,它由A,B两条链组成,由一个二硫键相连,B链具有半乳糖凝集活性,可与细胞膜上受体结构,帮助A链进入细胞内,A链进入细胞催化60S大亚基的28S rRNA的第4324位脱去腺嘌呤而使60S核糖体亚基失活,从而使细胞蛋白合成被抑制。本文综述了有关相思子毒素的分子结构的特点,毒性机制和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