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21.
瑞巴派特与奥美拉唑对NSAID相关性溃疡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瑞巴派特预防NSAIDS相关性溃疡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3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0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给予瑞巴派特100m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疗程8周;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瑞巴派特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4.41%.奥美拉唑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9.2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瑞巴派特组和奥姜拉唑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4%和3.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巴派特组药物费用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节约治疗费51.4%。结论瑞巴派特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预防NSAIDs相关性溃疡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为正确诊治NSAIDs胃病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51例NSAIDs胃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结果识别NSAIDs胃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其发生与溃疡危险因素呈正相关,既往有消化性溃疡或出血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结论消化科医师应准确识别NSAIDs胃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建议NSAIDs应给予最小的有效治疗量,并及时监测血常规、大便潜血及行胃镜检查,对伴溃疡危险因素患者可同时预防性应用PPI及胃黏膜保护剂.以积极应对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对32例胰腺癌的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icography,ERCP)对胰腺癌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肝硬化患者Hp感染状况对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对46例肝硬化伴高血氨患者的血液以及胃液中氨浓度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给予低蛋白饮食、卡那霉素、乳果糖以及丰富的支链氨基酸溶液治疗,其中24例患者仍有高血氨,根据Hp感染分布的状况,把24例患者分成三组:Hp在胃中弥漫性分布的患者为Ⅰ组,Hp在胃中局部分布的患者为Ⅱ组,Hp阴性的患者为Ⅲ组。24例患者均给予口服10mg雷贝拉唑,1000mg阿莫西林以及400mg克拉霉素或500mg甲硝唑2周进行Hp的根治。结果第Ⅰ组Hp根治后血液以及胃液中血氨浓度明显下降,Hp根治12周后血氨浓度明显降低(P〈0.05),第Ⅱ组、Ⅲ组进行Hp根治后血氨浓度未见明显降低。结论胃中Hp弥漫性感染是导致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的原因之一,针对Hp弥漫性分布的肝硬化患者,必须进行有效的Hp根治。  相似文献   
25.
徐芳  王立明  钱俊峰  朱雅碧  尚惺杰 《新中医》2022,54(11):111-114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辅助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胃苏颗粒辅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复发率;比较2组胃肠黏膜组织病理评分及炎症因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72.00%(P<0.05)。治疗后,2组炎症活动度、黏膜炎症、上皮化生、腺体减少评分及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苏颗粒辅助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黏膜组织病变和炎症反应,提高溃疡愈合和Hp根除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内镜分级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NBI内镜引导靶向活检,对BE病灶实施动态病理监测,早期识别特殊肠化生细胞(SIM)、低度异型增生(LGD)、高度异型增生(HGD)、原位癌等病变阶段,在内镜下实施氩离子凝固疗法(APC)、透明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分级治疗。结果:术后第6个月复发内镜BE6例,病理BE4例,应用APC治疗后消失;本组未见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APC、EMRC、ESD分级治疗BE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养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 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 法:选取80 例BRG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铝碳酸镁口 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胃颗粒。2 组疗程均为8 周。观察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炎症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32 (IL-32)、转化生 长因子-β1(TGF-β1)、一氧化氮(NO)]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 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 组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恶心欲吐、大便稀溏中医证候评分 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上述5 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EGF、 IL-32、TGF-β1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NO 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EGF、IL-32、 TGF-β1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O 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 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BRG 疗效确切,可缓解临床症 状,改善炎症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整合素β1 与Kindlin-2 蛋白在胃炎、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肿瘤科就诊的80 例胃癌、80 例癌前病 变及50 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作为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炎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整合素 β1 与Kindlin-2 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癌前病变者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Spearman 秩相关 性检验分析整合素β1 与Kindlin-2 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整合素β1 和Kindlin-2 蛋白在胃癌组的阳性表 达率分别为60.0%(48/80)和76.25%(61/80),高于胃炎组和癌前病变组(P <0.05),而且癌前病变组整合素 β1 和Kindlin-2 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胃炎组(P <0.05)。胃癌组整合素β1 与Kindlin-2 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 s =0.444,P =0.000)。癌前病变组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的整合素β1 和Kindlin-2 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胃癌组不同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不同肿瘤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及血管侵袭患者的Kindlin-2 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整合素β1 和Kindlin-2 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异 常高表达,而且阳性表达率与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推测 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治疗第1周,3组均给予HP根除三联方案;第2—6周,A组口服国产雷贝拉唑(瑞波特,每次10mg,每天1次),B组口服瑞巴派特组予瑞巴派特(膜固思达,每次100mg,每天3次),C组口服雷贝拉唑(每次10mg,每天1次)联合瑞巴派特(100mg/次,每天3次)。结果疗程结束后3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性改善,A组、C组比B组显著(P〈0.05);第6周末复查胃镜,镜下黏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组织学炎症消退均比A组明显。结论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比两药单用能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溃疡愈合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摩罗丹辅助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摩罗丹辅助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清EGF水平、胃黏膜EGFR阳性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胸胁胀痛、纳差、口干口苦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胃黏膜EGFR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