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一种铁皮石斛立体栽培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铁皮石斛设施栽培空间,揭示铁皮石斛立体栽培产量与功效成分的变化规律,提高产品质量、产量与效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铁皮石斛立体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规律;用苯酚-浓硫酸法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ⅩA测定多糖与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立体栽培土地利用率提高2.74倍,茎、叶、总鲜重与干重均高于地栽,多糖含量均值与地栽没有显著差异,但浸出物含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地栽,特别是顶端2层多糖含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层次与地栽。立体栽培能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地栽;立体栽培层间铁皮石斛多糖存在极显著差异,可能与光照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52.
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结果表明,黄精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种使用面非常广的药食同源植物,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化学研究进展明显,在大健康背景下后市看好,但产业发展存在资源枯竭且质量不稳定、人工栽培种质混乱技术滞后、功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产品开发低小散等瓶颈问题。建议产业发展应以核心功效的物质基础与生物学机制研究为基础,加快栽培品种选育,保证优质种苗的供应,杜绝非药典基原物种的盲目使用;加强野生资源保育与合理利用,突破光照调控、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精准采收等人工栽培关键技术,生产优质药材;揭示黄精炮制减毒增效作用机制,优化加工工艺,制定标准化炮制生产工艺参数;充分利用根、叶、花、果实资源,开发功效确切的系列大健康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三产融合,利用品牌战略、互联网+等技术,打造现代流通业态,拓展市场,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3.
产地和树叶类型与厚朴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叶类型的厚朴有效成份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是决定厚朴质量的关键。不同产地厚朴质量虽有显著差异,但主要受栽培品种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产地和树叶类型与厚朴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斯金平  潘心平 《中药材》1998,21(11):541-543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叶类型的厚朴有效成份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是决定厚朴质量的关键。不同产地厚朴质量虽有显著差异。但主要栽培品种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肿节风药材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我国肿节风药材野生及栽培资源现状,为肿节风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采用访问、实地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方法,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表明肿节风民间用药资源消长基本平衡,随着现代药理与毒理研究的深入,肿节风成为我国法定的常用中药材,工业化生产的肿节风制剂大量应用于临床,全国资源蕴藏量正在锐减,以前盛产肿节风的地区,现今甚至面临资源灭绝的危险;人工栽培存在研究多、应用少、推广难等问题,目前还不能真正成为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主要药源。提出加强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优良品种的选育、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肿节风GAP基地,是肿节风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肿节风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6.
雷公藤属3种植物遗传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雷公藤属植物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研究来自雷公藤属植物3个种4个类型24个居群的110个样本。结果和讨论: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得到128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123个,占96%。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东北雷公藤明显与其他种有显著的遗传差异;中间类型和雷公藤的关系较与昆明山海棠的关系更密切,但中间类型和雷公藤之间也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且中间类型呈现较雷公藤复杂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的中间类型居群与雷公藤的关系远近不同。大量的中间类型的存在,连接了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这2个种,从分类上建议将2个种合并。将除去东北雷公藤的其他居群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居群间分化明显,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居群间,因此应当收集不同来源的种质以保存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肿节风中异嗪皮啶-7-O-β-D-葡萄糖苷、异嗪皮啶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酸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Waters XBridge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0.1%醋酸甲醇溶液(A)-0.1%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7min,A:25%,B:75%;17—65min,A:25%→55%,B:75%→45%);流速为0.5mL·min^-1;检测波长为344nm;柱温26℃。结果:异嗪皮啶-7-O-β-D-葡萄糖苷、异嗪皮啶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酸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4.0μg(r=0.9999),0.2~4.0μg(r=0.9999),0.5~10μg(r=0.9999);平均回收率(n=5)分别为100.6%(RSD=1.7%),99.8%(RSD=1.1%),99.6%(RSD=0.4%)。结论:所建立的HPLC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分离度好,为全面评价肿节风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8.
肿节风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雪  刘元慧  斯金平  朱玉球  袁珂 《中药材》2008,31(9):1415-1418
目的:对肿节风的不同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冷浸提取、渗漉提取、回流提取、连续回流提取、超声提取、微波萃取六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物的收率进行比较,同时以富马酸含量为考察指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采用六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取所得提取物的收率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回流提取及连续回流提取所得提取物的收率相对较高,而超声提取及微波萃取所得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结论:与其它方法相比,微波提取法具有提取快速,节省时间、溶剂和能源,所提取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9.
雷公藤药材总生物碱含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雷公藤药材总生物碱的含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和氧化铝柱色谱分离进行样品前处理,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8 nm波长下测定吸收度。结果与结论:一般韧皮部含量是木质部含量的2~5倍,二者含量变化呈现一致性。从不同种和类型看,昆明山海棠含量较高,雷公藤F次之,东北雷公藤最低;但每一类型内,不同居群间差别较小。含量较高的居群均来自雷公藤F和昆明山海棠,它们是江西遂川、安徽黄山、浙江景宁和云南昆明。居群内个体间的差别在不同居群中程度有所不同,浙江景宁、福建泰宁、云南昆明等居群内多样性丰富,有利于优良种质的选择。在同一植株内,药材粗细对总生物碱的含量影响不大。木质部总生物碱的含量呈现随季节变化的规律,3月含量最高,然后降低,12月降为最低。韧皮部的总生物碱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60.
根腐病是黄精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也是三七、人参等多年生药用植物上严重发生的一类世界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手段。为探明生防菌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 QZ8、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QZ2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WK1对多花黄精根腐病致病菌的防治效果及抑菌机制,该研究用多花黄精组培苗和盆栽苗验证了6株疑似致病菌的致病性,明确镰刀菌Fusarium sp.HJ4、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HJ4-1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HJ15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致病菌,首次发现拟茎点霉可引起黄精根腐病;通过对峙培养明确了生防菌及其次生代谢物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3株生防菌均能抑制3株致病菌的生长,且QZ2和WK1的次生代谢产物对致病菌有显著抑制效果(P<0.05),其中WK1无菌滤液效果显著高于高温灭菌滤液(P<0.05);WK1主要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抑制致病菌生长,其无菌滤液对3株致病菌的抑制率达87.84%~93.14%;QZ2则通过竞争和拮抗作用抑制致病菌生长;而QZ8主要通过竞争作用抑制致病菌生长。研究结果为黄精根腐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且为其他作物根腐病防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