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66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119篇
综合类   292篇
预防医学   9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59篇
  2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癌136例347个病灶.原发灶来自消化道肿瘤99例,乳腺癌17例,肺癌12例,其他8例.病灶最大径1.4~7.7 cm.首次射频治疗前57例为单发病灶,≥3个病灶者42例.所有患者射频治疗后1个月均行增强CT检查判断病灶灭活状况,并随访患者生存期,随访时间为3~51个月.结果治疗后24 h或1个月增强CT检查,肿瘤灭活率为95.1%.经随访共有39个病灶(11.2%)在2~19个月局部复发增大.RFA治疗后局部灭活率及复发率与病灶大小有密切关系.55例(40.4%)在RFA后1~16个月内肝脏其他部位出现新生转移灶,初次RFA治疗时病灶越少肝内出现新生转移灶的比例越小,而与RFA治疗前病灶大小无关.本组病例平均生存期为(26.22±1.85)个月.1年生存率80.3%,2年生存率43.8%,3年生存率28.8%.RFA治疗后复发未再行治疗与复发后RFA治疗1~2次患者的生存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复发后再次治疗3~4次者无明显差异.发生较严重并发症3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结论超声引导RFA治疗肝脏转移癌局部灭活率高,并发症较少,可有效延长生存期;对单发病灶疗效显著,对再发或复发病例可随肿瘤的复发转移多次治疗,显示了RFA治疗肝转移癌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开放与闭合Logsplitter骨折患者预后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6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6例Logsplitter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为开放骨折脱位(开放组),21例为闭合骨折脱位(闭合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伤、受伤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切口愈合、踝关节活动度恢复、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等。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对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9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9,P=0.251)。开放组出现术后感染3例,骨折不愈合3例,创伤后骨关节炎5例;闭合组分别有1例出现上述并发症;两组除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外,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1)。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1,P=0.056);开放组获良10例、一般5例,闭合组获良13例、一般8例,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两组骨折愈合患者的愈合时间以及踝关节跖屈、背伸、内翻、外翻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放或闭合Logsplitter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影像表现,评价CT检查对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价值,及提高对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证实的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胸部CT影像表现。178例均行CT平扫,其中73例行增强检查。结果:(1)共292处气管、主支气管及叶段支气管受累,右肺稍多于左肺,累及双上、左下肺叶、双侧主支气管最多。(2)发病年龄以21~50,61~80岁范围的人员多见。(3)局部CT影像特点为:①病变范围较广,常见多个支段受累。本组病例中有60例累及2叶段以上;②病变支气管范围长,多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连续或间断受累;③管腔多为不规则狭窄,有串珠状改变;④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但其管壁外径未见增大,即中心性增厚,内径缩小。本组有152例管壁有增厚,伴管壁密度增高或钙化;⑤肺部多见结核并发灶。本组约有130例肺部合并病灶,105例有相应部位的肺不张;⑥肺门纵膈一般无肿块影。病变支气管壁的表现与支纤镜病理分型有相关性。结论:CT对显示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累及范围有一定的优势,对临床确诊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及大致分期、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spleen,PLS)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在恶性淋巴瘤中仅占1%,但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仍占首位。Ahmann等收集脾脏淋巴瘤5100例,原发仅49例。  相似文献   
105.
超声对肠梗阻病因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资料与方法1985~1997年3月,经本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或临床随诊证实的肠梗阻83例为本文对象。仪器用EUB-40、Aloka-620、Aloka-2000、Acuson128XP10m,3.5~5.0MHz线阵或凸阵探头。扫查方法:(1)识别...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对肺周及肺内实性病灶的彩色信号和多普勒频谱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不同表现,探讨彩超在鉴别肺实性病变良恶性方面的价值和方法。资料和方法:1997年3月~2000年12月,经X线或CT定位,B超及彩超共观察肺实性病变107例,其中彩超观察满意的101例为本文研究对象,包括良性38例,恶性63例。有95例经病理证实,包括手术病理17例,穿刺病理68例,支气管镜检8例,痰检2例;另6例炎性病变抗炎治疗后CT证实病灶消失。结果: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分别为82%和59%,有显著性差异。良性病变动脉峰值流速39.4±28.0cm?s,阻力指数0.71±0.32;恶性病变分别为20.5±20.0cm?s,0.36±0.31。结论:彩超能很好显示肺实性病变内血流状况,对鉴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7.
介入性超声在治疗腹部感染性病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介入性超声对腹部感染性病灶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8例腹部感染病灶的142例次的介入超声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病灶均经1-4次的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而痊愈好转,其中1次穿刺而治愈者占74.1%(80/108);2次穿刺治疗率16.7%(18/108);6.6%(7/108)患者需3-4次的穿刺治疗;仅2.8%(3/108)需手术治疗;感染病灶总治愈率97.1%(101/104);1次穿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对腹部感染性病灶的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方法简便,费用低廉,创伤小,疗效佳,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提出适宜的口腔疾病防治措施。方法:对3年来2380位来我单位口腔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口腔疾病、口腔保健知识等方面,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在口腔疾病防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结论:进行老年人口腔疾病治疗、修复及护理,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是防治口腔疾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和比较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笔形束卷积算法(PBC)和各向异性分析算法(AAA)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3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别在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上采用PBC算法和AAA算法设计IMRT计划,并生成相应的验证计划,比较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结果:两种算法计算所得靶区的D_(5%)、D_(50%)、D_(95%)、D_(98%)、D_(mean)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TV的均匀性指数和CTV的适形度指数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直肠和膀胱的V_(30)、V_(40)、D_(mean),小肠的V_(10)、V_(20)、V_(30)、D_(mean),盆骨髓V_(10)、V_(20)、V_(30)、V_(40)、V_(50)、D_(mean),右股骨头的V_(20)、V_(30)、V_(40)、V_(50)、D_(mean),左股骨头的V_(20)、V_(30)、V_(50)、D_(mean)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除左右股骨头V_(40)和直肠V_(50)外,其余参考指标PBC算法结果均低于AAA算法;两种算法的验证计划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BC算法与AAA算法在宫颈癌IMRT中虽然均符合临床要求,但存在一定的剂量学差异。与AAA算法比较,PBC算法高估了偏高剂量区域即靶区剂量,低估了偏低剂量区域即危及器官剂量。  相似文献   
110.
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微小转移癌(59个病灶,直径≤1.8cm)及手术病理、CT、临床随访半年的对照组158例患者(均确诊有原发性恶性肿瘤),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降低增益及采取患者屏气状态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对比常规扫查法与超声附加方法前后肝表面被膜形态及回声改变。结果:肝表面微小转移癌组51例中17例(33.3%)采用普通检查条件不能显示或仅提示可疑,而采用上述附加方法,超声检出率从57.6%提高达86.4%。假阳性5例。该方法诊断肝转移癌的灵敏性为84.3%,特异性为96.8%,诊断正确率达93.7%。结论:对肝表面微小转移癌在超声检查中应用5种附加方法,显示率及清晰度得以改善,提高了肝转移癌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