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应用冷-束缚应激方法 ,诱导建立大鼠肠功能紊乱动物模型,了解与应激有关的肠功能紊乱时,肠道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炎症因子VIP、IL-1β的表达,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的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冷-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应用Bristol分型进行评分、于应激第6天利用直结肠扩张实验测定内脏敏感性,第7天行肠道黏膜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CD80、CD86以及VIP、IL-1β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在应激后第6天大便性状发生改变,肠道感觉阈值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无异常改变。免疫组化显示:在回肠末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CD80和CD8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VIP、IL-1β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VIP的表达与IL-1β呈正相关(r=0.78,P0.01)。在远端结肠,实验组大鼠CD80、CD86以及VIP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β表达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D80的表达与VIP呈正相关性(r=0.70,P0.01),CD86的表达与VIP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4,P0.05)。结论冷-束缚应激后肠功能紊乱大鼠中,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黏膜存在轻度的炎症反应,CD80和CD86分子在远端结肠的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回顾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特点,进一步规范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10年安徽省立医院住院UC患者资料,分别采用Turelove和Witts标准进行临床严重度分级;改良Mayo活动指数进行活动度量化评分;按2005蒙特利尔世界消化会议标准进行UC病变范围分类。结果共有199例UC住院患者,病程类型以初发型79例(39.7%)和慢性复发型95(47.8%)为主;活动期为194例占97.5%;轻、中、重度病例数分别为72例(36.2%)、87例(43.7%)和40例(20.1%);病变分布直肠、左半结肠分别为38.2%和39.2%;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联合应用类固醇激素,临床缓解率96.9%。结论该院UC住院患者病情严重度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为主,病期以活动期为主,病变主要累及直乙结肠,主要药物以氨基水杨酸类或联合类固醇激素为主,多可获得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23.
背景:近20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研究发现包括幼年期卫生条件、饮食因素等在内的环境因素在UC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目的:探讨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对103例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UC患者和10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年期卫生条件、母乳喂养、被动吸烟、发病前日常饮食、既往史等。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UC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兄弟姐妹数目、幼年期接触动物、饮用生水、进食未清洗果蔬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粗粮、甜食、油炸食物进食情况、饮食习惯、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经常使用NSAIDs和抗菌药物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幼年期经常进食未清洗果蔬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进食粗粮为UC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幼年期过于卫生的生活环境可能增加日后UC发病风险。少食油炸食物、适当进食粗粮、合理使用NSAIDs和抗菌药物可能有利于UC的预防。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比较胃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大体标本病理的异同。方法收集经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食管上皮内瘤变并行ESD治疗患者共155例,对比分析术前胃镜病理结果与术后ESD病理结果差异。结果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总体完全符合率为52.9%(82/155),其中食管病变和胃病变完全符合率分别为56.8%(46/81)和48.6%(36/7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完全完全符合率分别为57.1%(32/56)和50.5%(5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加重占40.6%(63/155),食管病变和胃病变分别为39.5%(32/81)和41.9%(31/74)。总体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减轻占6.4%(10/155),其中食管病变和胃病变分别为3.7%(3/81)和9.5%(7/74)。在食管病变中术前病理为L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56%(14/25),术前病理为H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32.1%(18/56)。在胃病变中术前病理为L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32.3%(10/31),术前病理为H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48.9%(21/43)。结论术前病理对诊断有较好的提示价值,但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切除病理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上皮内瘤变应进行充分评估,积极地ESD治疗同时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6.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IL-1β、IL-10及皮质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血清白介素 (IL)和皮质醇 (CO)浓度变化及它们在IBS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来源于门诊和住院IB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清IL和CO浓度。结果 感染后IBS组IL -1β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非感染后组也高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非感染后IBS组IL- 10较感染后组和对照组均显著升高 (P <0 .0 1) ,感染后组和对照组无差异。感染后组和非感染后组CO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炎症因子和应激可能参与IBS发病。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细胞因子和皮质醇相关性因素。方法对46例IBS患者进行焦虑自我评定量表(SAS)和抑郁自我评定量表(SDS)问卷调查;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和皮质醇浓度。结果IBS患者的血清IL-1β、IL-10和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SAS和SDS评分与中国常模[1]比,IBS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均P<0·05);SDS积分与IL-10和皮质醇呈直线正相关(r=0·65,P<0·01和r=0·59,P<0·01),与IL-1β不存在相关性。结论IBS患者存在炎症反应及炎症调节不平衡;存在抑郁和焦虑状态,抑郁可能与炎症因子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TER)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 SM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STER或ESE治疗病例,其中STER组26例及ESE组14例,对其病变来源层次、术后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病灶大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4例,黏膜下层4例,固有肌层32例。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40例,其中平滑肌瘤36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1例。 STER组及ESE组切除肿瘤大小分别为(1.76±0.80)、(1.36±0.64)cm,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 STER组手术时间(50.19±22.11)min明显比ESE组手术时间(75.00±30.8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TER组术中出血量(14.23±15.36)mL明显少于ESE组(28.50±17.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R及ESE是内镜下切除食管SMT的两种不同方式。与ESE手术方式相比,STER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建立冷-束缚应激(CRS)诱导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探讨肠黏膜屏障变化在肠功能紊乱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2个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采用寒冷加束缚为应激源实施干预,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实验期间观察两组大鼠粪便性状,应用Bristol分型进行评分,通过直结肠扩张(CRD)实验测定内脏敏感性,取大鼠远端结肠及回肠黏膜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两组大鼠5 h尿液中乳果糖(L)与甘露醇(M)排泄率(L/M)比值,反映肠黏膜屏障的变化情况.结果 模型组粪便多为软的团块状或泥浆样,对照组多为柔软的香肠状或团块状,两组大鼠Bristol分型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初始感觉阈值、疼痛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阈值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肠黏膜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5 h尿液中L与M排泄率比值(L/M)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 肠功能紊乱大鼠肠黏膜通透性增大,肠黏膜屏障受损可能与肠功能紊乱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