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甘油诱发小鼠急性肾损伤后肾小管再生的动态改变。方法肌肉注射甘油建立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测定相关肾功能指标并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运用Ki67单抗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再生动态改变。结果甘油注射后小鼠肾损伤主要表现为早期肾脏肿胀、肾指数增加,以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急剧升高;肾小管腔内出现大量蛋白性物质,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甘油注射后第4天,损伤的肾小管出现大量Ki67阳性的再生小管上皮细胞,约为正常的9倍,核分裂相多。结论肾小管损伤后,主要由残留小管上皮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复,增生细胞在损伤后第4天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来源的饲养细胞是否具备支持自体mESCs未分化生长的能力。方法先诱导mESCs形成类胚体(EB),进一步诱导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mEB-dFE),以用作饲养细胞。采用形态学、集落形成率、细胞分化率、免疫细胞化学、碱性磷酸酶染色和RT-PCR对生长在mEB-dF上的mESCs的未分化特性进行鉴定。采用RT-PCR和诱导mESCs体内外分化方法鉴定mESCs多分化潜能特性。结果从EB三个发育阶段(EB贴壁10、15、20 d)分离出48个mEB-dF系,其中5个(来自15 d的EB)能维持mESCs未分化生长和多潜能性达10代以上。生长在这种饲养层上的mESCs与生长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上一样,其特性无明显差异,均表达碱性磷酸酶和特殊的mESCs标记,包括SSEA-1、OCT-4、NANOG,在体外形成EB和体内形成畸胎瘤;其他43个mEB-dF系则不具有这种能力。结论研究不仅为mESCs体外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饲养细胞,避免了MEF作饲养细胞的许多不足;而且还提示mESCs可诱导出不同功能的成纤维样细胞,其差异的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移植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制备Sprague-Dawley大鼠右侧纹状体出血模型,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法观察BMMSC细胞移植治疗后1、3、7、14和28 d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同处理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mNSS评分(均P=0.000)、凋亡细胞数目(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移植组大鼠治疗后28 d mNSS评分降低(P 0.05),且呈时间性递减,治疗后7、14和28 d m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和3 d(P 0.05);治疗后1、3、7、14和28 d,模型组和移植组大鼠凋亡细胞数目增加(P 0.05)且于治疗后7 d达峰值(均P 0.05),治疗后14和28 d凋亡细胞数目虽有所减少但仍高于治疗后1和3 d(均P 0.05)。移植组大鼠移植区及周围BDNF表达升高,偶见绿色荧光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绿色荧光蛋白和神经元核抗原双表达细胞,表明移植的BMMSC细胞已在宿主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结论由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模型稳定,可用于脑出血研究。移植的BMMSC细胞通过上调BDNF表达、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背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至今尚无确实有效的药物治疗,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成为可能。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以BrdU标记。将SD雄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造模后第7天,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到损伤侧纹状体,PBS组给予等量PBS,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mNSS评分恢复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NSS评分在损伤后35d内恢复速度慢于模型组(P<0.05),至第56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组大鼠损伤中心及周围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与Nestin、微管缔合蛋白2、胶原纤维酸性蛋白、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移植后能在鼠宿主脑内存活、分化,促进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移植后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5.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癌症代谢、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由于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细胞周期进程调节异常与许多疾病尤其是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mTOR信号通路的失调可引起多种癌症。mTOR的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能抑制mTOR的功能,使细胞阻滞在G1期,并引起凋亡。对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及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在抗肿瘤中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灵敏、选择性好的液相色谱(LC-MS)与电喷雾质谱光谱法(MS)同时测定辛伐他汀(I)和辛伐他汀酸(Ⅱ)的检测模式.方法 经过提取,使用D3辛伐他汀(Ⅲ)和D3辛伐他汀酸(Ⅳ)作为内标,溶质分离在对称屏蔽下进行,RP8,5μ柱(150 mm×3.9mm),流动相为乙腈:50 mmol铵醋酸,pH值3.0(80:20).一个大气压电离单四极质谱检测.高效液相色谱(HPLC)系统与涡轮离子喷涂界面的MS/MS系统形成接口.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酸的量化是通过计算峰面积比(I/Ⅲ和Ⅱ/Ⅳ)而实现.MRM模式分析提取,并与标准曲线(R辛伐他汀=0.9994和R辛栈他汀=0.9996)进行比较.确定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度,计算4个浓度(0.25、0.75、20.00和60.00 ng/mL)辛伐他汀和0.25、0.75、15.00和45.00 ng/mL辛伐他汀酸批内和批间的差异.结果 建立了LC-MS/MS同时测定人体血浆中辛伐他汀及其活性代谢物辛伐他汀酸的方法,批内相对标准差(RSD)低于15.00%,从3.40%到14.75%不等,批间RSD小于15.00%,从11.59%到1.47%不等.人体血浆检测限为0.25 ng/mL辛伐他汀和0.25 ng/mL辛伐他汀酸.结论 LC-MS/MS同时测定人体血浆中辛伐他汀及其活性代谢物辛伐他汀酸,方法简单,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37.
背景:大量的实验证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复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鼠模型后,能迁移到损伤部位,表达神经细胞的潜在特性并且提高神经功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拟人类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mg/L的BrdU进行标记。建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样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移植组致伤后第14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大鼠海马,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海马组织有无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并且观察从侧脑室到海马是否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与结论:①移植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0.05)。②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其周围可见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但未见从侧脑室到海马关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浓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及COPD稳定期的变化,从而观察PCT浓度对COPD稳定期再次进入AECOPD患者的再发率与间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96例既往肺功能测定证实为COPD GOLD 3级及以上的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观察组成员在入院第1天抽血检测血清中的PCT浓度加以记录。观察组成员中选取血清中PCT≥0.5ng/L的患者进行同药规范化治疗。结果观察组中PCT浓度平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A组1年内再发AECOPD发生率为78.57%(33/42),其中1年内再发AECOPD的患者中其两次AECOPD的间隔时间为(156±57)天。而B组中1年内再发AECOPD发生率为88.88%(16/18)且1年内再发AECOPD的患者中两次AECOPD的间隔时间为(125±38)天。在观察组的A、B两组患者中,B组较A组1年内再发AECOPD发生率更为频繁且B组较A组再次出现AECOPD的间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1. AECOPD患者PCT浓度的降低可作为病情缓解的指标之一。2.COPD稳定期PCT≥0.5ng/L时再发AECOPD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氯霉素滴眼液的有效期.方法用HPLC法测定地塞米松氯霉素滴眼液中地塞米松磷酸钠和氯霉素及氯霉素分解产物二醇物的含量,将产品用经典恒温法和室温留样观察法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地塞米松氯霉素滴眼液中的地塞米松磷酸钠和氯霉素的含量随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呈线性下降,而氯霉素二醇物的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经典恒温法测得氯霉素在25℃的贮存期为133天,地塞米松磷酸钠在25℃的贮存期为301天.室温留样观察实验证实:地塞米松磷酸钠放置1、3、5个月含量分别为99.3%、98.9%、97.7%, 氯霉素放置1、3、5个月含量分别为98.2%、95.7%、88.5%. 结论地塞米松氯霉素滴眼液的有效期暂定为4个月.  相似文献   
40.
目的总结1例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临床表现的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33岁,以无明显诱因的左侧肢体抽搐发病,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交界区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病灶呈"花环"样强化征象,行右侧顶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切开右侧顶叶皮质2.50 cm,其下即见肿瘤组织,呈椭圆形,大小约5 cm×4 cm×3 cm,质地柔软,紫红色,边界清晰,血供丰富,分块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胶质细胞异型性增生明显,部分区域呈梭形伴大量瘤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胞核弥漫性表达P53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25%;网织纤维染色呈阴性;分子病理学检查未检测到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外显子4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荧光原位杂交未检测到染色体1p/19q共缺失。病理诊断为(右侧顶叶)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Ⅳ级)。患者共住院15 d,出院后随访至2016年,死亡。详细追问家族史得知患者家系有肿瘤病史:其姊罹患右侧乳腺癌,其父因胃癌死亡,祖母因乳腺癌死亡,叔父因肺癌死亡,伯父因造血系统肿瘤死亡。进一步对患者胶质母细胞瘤标本和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行TP53基因检测,均未检测到突变;对冻存的血液标本行全外显子测序,TP53基因存在c.1009CT(p.Arg337Cys)杂合致病性突变,为错义突变。最终诊断为Li-Fraumeni综合征,该家系诊断为Li-Fraumeni综合征家系。结论 Li-Fraumeni综合征是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乳腺癌、骨与软组织肉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肾上腺皮质肿瘤等高肿瘤发病风险为特征,TP53基因是最常见的Li-Fraumeni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