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零细胞腺瘤     
正零细胞腺瘤是源于腺垂体的良性肿瘤,无激素免疫活性,亦无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或超微结构的特殊腺垂体细胞分化标记;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发生于40岁以下者罕见。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通常呈嫌色性,亦可呈现不同程度嗜酸性;肿瘤组织由圆形或多角形细胞弥漫性或乳头状排列构成(图1),常伴假"菊形团"样结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继发垂体增生伴高泌乳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继发垂体增生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探讨其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9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1年,溢乳3个月,头痛1周。MRI提示垂体瘤可能性大。遂行经鼻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探查术。组织学形态观察,部分腺泡细胞明显增生,呈局灶性结节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增生的腺泡细胞弥漫性表达突触素、促甲状腺激素,部分表达催乳素,不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淋巴细胞散在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1%。病理诊断为垂体增生,最终临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持续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100μg/d,随访13个月,一般状况良好。结论垂体增生诊断困难,明确诊断须依靠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应注意与垂体腺瘤尤其是垂体微腺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正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是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的星形细胞瘤,常位于大脑表面,可累及脑膜(图1)。肿瘤组织由梭形成分和单个或多核瘤巨细胞相互混杂构成,瘤巨细胞胞核大小和染色相差较大,核内常见包涵体。许多肿瘤细胞含有脂肪,脂肪小滴可占据大部分胞体,从而将胞质和细胞器挤向周边。可见嗜伊红颗粒小体和灶性聚集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偶见浆细胞(图  相似文献   
4.
正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是罕见的胶质母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以巨怪形多核巨细胞和偶含丰富网状纤维为组织学形态特征。虽然肿瘤间变明显,但常局限,临床预后较普通胶质母细胞瘤稍好。分子遗传学显示,tp53基因突变,极光激酶B(AURKB)mRNA和蛋白呈阳性,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扩增罕见。组织学形态可见肿瘤内含较多巨怪形  相似文献   
5.
绒毛膜癌     
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25岁,而绒毛膜癌(绒癌)发病年龄则早10年。绒癌是颅内最少见的生殖细胞肿瘤,主要有两种细胞组成:合体滋养层细胞和细胞滋养层成分,这两种成分的双层排列是绒癌的重要诊断特  相似文献   
6.
<正>约67%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小脑,50岁以上发病者相对少见。组织学改变表现为:细胞呈中等密度、双相型,由比例各异、紧密排列的富含Rosenthal纤维的双极细胞和含微囊结构的疏松多极细胞、嗜酸性小体和(或)透明小体构成(图1)。虽然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良性肿瘤,但常表现为核浓染和多形性,极少数患者核分裂象可高达30%,伴核异型性、染色质灰污及核内或胞质内含假包涵体的非典型性退行性变,尤以病程较长者多见(图2)。肿瘤组织中可见钙化灶,坏死区域呈  相似文献   
7.
观察和分析3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临床及病理学形态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发现DNT最常见的症状是长期癫痫;肿瘤局限于皮质;组织学呈“特征性的胶质神经元成分”;突触素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认为D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需与少突胶质细胞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侧脑室壁,肿瘤细胞较大、以多形性为主,有时呈簇状排列;典型者为胞质丰富的“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图1a)。节细胞样巨锥细胞亦较常见,细胞核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常见(图1b)。  相似文献   
9.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脑室,丛状胶质细胞包埋于丰富的纤维基质中,常伴微囊形成,组织学分级属WHOⅠ级。可发生于不同性别的所有年龄阶段,以中年和老年男性好发。其组织学特点为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的胶质纤维基质中形成分叶状结构(图1),多伴小囊腔形成(图2),核分裂象偶见或缺如,肿瘤细胞胞核形态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定义为伴异柠檬酸脱氢酶1或2(IDH1或IDH2)基因突变的弥漫性浸润性星形细胞瘤,发生局灶性或散在性间变,增生活跃。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可以源自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但尤以无低度恶性原始病变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可以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