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5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2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目的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成本疗效分析.方法 连续收集2006年1月至6月在中国13个城市行PCI的冠心病患者资料.利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9个月后的生命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此进行成本疗效分析.结果 (1)51.8%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2)患者住院成本中材料成本占82.5%、西药费占6.8%、手术费占5.9%,这3项共占总住院成本的95.2%,其中支架费用占材料成本的69.8%.(3)术后1年内患者再次入院成本:44例由于发生不良反应事件而再次入院患者的平均再次住院成本为17 841.5元.(4)术后1年内的药物费用:以使用频率最高的5种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的使用量和价格为依据,通过对患者术后1、3、6、9、12个月的随访调查显示,患者在术后平均每个月的药费为831.5元,每个月药费为400.0元的患者最多.(5)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显著提高,平均得分提高20.59分;每提高一个分值的生命质量需花费3975.7元;每获得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花费59 898.3元.结论 我国PCI的成本疗效比在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以二磷酸腺苷(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患者中使用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7-2008年老年择期西罗莫司涂层支架植入患者1230例,年龄60~80岁,平均(67.2±10.2)岁,随机选取615例入ADP组,首剂300 mg负荷量后,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调整氯吡格雷使用量,分别于用药前、用药第2天、第3天测定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达标后(聚集率较用药前降低50%)75 mg/d.若未达标,第2、3天可逐次增加300 mg,累计至900 mg;若仍未达标,则改用氯吡格雷75 mg/d联合西洛他唑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三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持续1年.其余615例入常规组,以常规剂量和方法使用氯吡格雷(首剂300 mg负荷量后,继之以75 mg/d口服持续1年).分别于用药前、用药第3天测定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均持续口服氯吡格雷1年.所有患者均在给药前、后进行安全性实验室检查.随访1年,记录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血栓事件)和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230例患者首剂负荷量300 mg后.达标率44.9%ADP组累计总量至900 mg时,ADP组达标率增至67.5%,约32.5%的患者(203/615)仍未达标;改用氯吡格雷、西洛他唑、阿司匹林三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对于常规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有更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常规负荷剂量对高负荷剂量,45%对67.5%,P=0.028).平均随访(10.0±2.4)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对4.9%,P=0.035),常规组急性和亚急性支架血栓事件多于ADP组(4例对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两组间轻微出血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PCI术后患者应该检测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效果;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指导老年择期PCI患者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1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3.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科经过50年的潜心建设,已经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病和目前的薄弱环节,以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房颤的根治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新防治模式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方向,顺应我国医疗制度改革形势,开展大规模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和新因素探索,并结合预防、治疗,建立心血管疾病的社区防治模式。稳定的科研队伍,形成较为合理的研究梯队结构,营造学术氛围,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冠心病是损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仍处于上升趋势,及早诊断冠心病并分析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的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影像学诊断技术更是种类繁多且进展迅速。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无创和有创两个方面。无创性诊断方法有多层螺旋CT、磁共振、核医学、心脏超声等;  相似文献   
35.
危险因素的早期检测和危险分层是冠心病预防的重点,现已明确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8个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身体活动、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但回顾分析发现约1/3冠心病患者并不具备“经典”危险因素,因而非“经典”危险因素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每增加5mmol/L.其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近20%。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冠心病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有研究刚提示。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erclose缝合装置对老年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科2006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587例应用外周血管缝合器病人,比较老年病人和非老年病人的缝合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老年病人376例,成功364例,发生并发症12例;非老年病人211例,成功202例,发生并发症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外周血管缝合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7.
<正>众所周知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引起冠状动脉夹层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球囊扩张所致,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由于术者操作不当而导致冠状动脉开口夹层屡有报告,笔者所在科室近期发生1例在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时,导致左主干开口夹层的病例。尽管处理及时得当,但事后反思,发现存  相似文献   
38.
642例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冠造及临床证实有冠心病者的冠造结果及与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以有全面认识 ,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642例冠造证实病变≥ 5 0 %直径狭窄者 ,依年龄、性别、病变程度、病变累及冠脉数量、有无心梗病史及冠脉优势性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2例中男性 5 2 6例 ,占 81 9% ,女性 116例 ,占 18 1% ;年龄 2 7~ 83岁 ,平均 5 5 3± 9 7岁 ;有心梗病史者 3 63例 ,占 5 6 5 % ,无心梗史者 2 79例 ,占 4 3 5 % ;冠脉为右优势分布者 5 4 0例 ,占 84 1% ,左优势分布者 4 3例 ,占 6 7% ,均衡型分布者 5 9例 ,占 9 2 %。单支冠脉病变 2 5 3例 ,占 3 9 4 % ,二支病变者 191例 ,占2 9 8% ,三支病变 198例 ,占 3 0 8%。受累冠脉数为 12 2 9支 ,其中LAD 5 3 1支 ,占 4 3 2 % ,RCA受累 3 81支 ,占 3 1 0 % ,LCX受累 3 17支 ,占 2 5 8% ;病变直径狭窄在 5 0 %~ 69%之间者 2 12支冠脉 ,占 17 2 % ,在70 %~ 89%者 3 62支冠脉 ,占 2 9 5 % ,≥ 90 %者 65 5支冠脉 ,占 5 3 3 % ,即半数以上病变为严重的狭窄性病变。统计分析显示 ,单支、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的平均年龄逐渐增高 ,相互间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5 )。结论 :本组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 ,冠脉分布多数为右优?  相似文献   
39.
11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现状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近10年北京安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现状,评价AMI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变化趋势及其疗效。方法:1993年至2001年接诊的AMI患者1165例的临床诊治资料和819例随访结果,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以及AMI二级预防治疗现状。结果:1·吸烟患者在本组资料中占54%,高血压病患者占47·7%,糖尿病患者占14·2%,超过50%的就诊患者既往无心绞痛病史;2·约50%患者就诊时间>12h,从而丧失再灌注治疗的最佳时机;3·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加;4·40%的患者能坚持接受正规系统的随访诊治,61·4%的患者戒烟,71·6%患者改变不健康饮食习惯。结论:对于冠心病一、二级预防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逐年增加,与患者对PCI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的增加及我院介入医生梯队的逐年成熟有关;50%就诊时间>12h的患者丧失了再灌注治疗的最佳时机;印证了再灌注治疗在AMI患者中的作用,为制订我国关于AMI指南提供循证依据;加大对AMI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0.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经皮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已成为最普遍的技术,其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整个经皮冠状动脉内手术的75%。尽管支架植入比球囊成形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但仍有15%~35%的病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所以,需要一个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来防治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