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5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2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女性是否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北京安贞医院行单纯PCI治疗的2 493名患者(男性1 860例,女性633例),并进行随访,记录临床特征及随访数据。按照性别分组比较两组之间住院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女性年龄较大,术前合并主要疾病的比例较男性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男性好,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血运重建史较男性少。女性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约是男性的10倍(女性1.1%,男性0.1%,P<0.001);中位数随访时间555 d,随访率93.4%,女性总死亡率高于男性(5%比2%,P=0.003),总死亡风险是男性的2.6倍(HR2.631,95%CI1.217~5.687,P=0.014)。结论女性PCI术后住院死亡率及总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女性是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2.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旁路术曾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标准治疗,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左主干病变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进一步规范患者的选择,科学选择治疗策略及相关器械有助于提高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如何加强患者的定期随访、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的监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3.
第21届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年会(TCT 2009)于9月21-25日在美国旧金山市召开.TCT是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年会之一,由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主办,今年会议主题为"教育、创新、循证和关注患者",开幕式上,TCT会议主席Gregg Stone和MartinLeon分别就上述主题进行了演讲.  相似文献   
104.
冠心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新型检测技术的涌现,使得冠心病的诊断向着早期、方便、安全及无创等方向发展。近年来相关研究提示生物标记物和新的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有可能改善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与发现,更科学地指导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一、冠心病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alcium transport protein activities of aortic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in the progress of hypertension,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rbesartan on them,then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calcium transport protein and hypertension.Methods:Sixteen sixteen-week-old SHR were randomized into irbesartan treated group(IBT group,n=8)and distilled water group(DW group,n=8),and Wistar-Kyoto rats(WKY)as normal controls.Irbesartan and appropriate amounts of distilled w...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集中了5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代谢综合征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和预后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单中心注册研究DESIRE(drug-eluting stent impact on revascularization),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2368例患者,选择其中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等记录完整的患者共1911例,平均年龄(60±10)岁,记录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期间临床不良事件,患者死亡为随访终止,记录死亡时间.代谢综合征定义采用2005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修订(NCEP ATP Ⅲ)的定义,以体重指数(BMI)≥25 kg/m2代替腹围指标.计量资料均值应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不良事件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和Cox回归分析.结果 相应临床资料记录完整的患者1911例,其中男性1458例占76.3%.截至2007年底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5年(293~1855 d).按照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将患者分为2组,发现合并代谢综合征对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死亡率没有影响,但明显增加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P<0.05).随访3.5年,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增加的MACCE事件主要表现在:再次血运重建事件、脑卒中事件和再入院事件(P<0.05);把性别、年龄、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放入Logistic模型中,比较影响总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仅发现合并代谢综合征是影响总MACCE发生的惟一因素(OR 1.319,95%CI 1.020~1.706,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5个组成成分对随访MACCE的影响,发现糖代谢异常(OR 1.047,95% CI 1.005~1.091,P<0.05)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OR 0.777,95%CI0.610~0.989,P<0.05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价以血栓弹力图(TEG)测定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指导老年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12月老年择期PCI患者280例,根据随机表选取患者144例入选TEG指导组,依据血小板聚集率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其余136例患者入选非TEG指导组,口服常规剂量抗血小板药物.2组均随访观察1年.结果 TEG指导组12个月时ADP介导血小板聚集抑制达标率为74%,非TEG指导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指导组与非TEG指导组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2%和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大出血和严重出血并发症,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5%(5例)和2.9%(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测定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指导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使用,可减少老年择期PCI患者术后1年的心血管事件,而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a~(2+)转运蛋白活性的改变,阐明伊贝沙坦(IBT)降低血压与上述蛋白活性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周龄健康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16只,随机分为IBT组(8只)和SHR组(8只),另选健康雄性Wistar Kyoto大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WKY组)。IBT组大鼠给予IBT 60 mg/(kg·d)加适量蒸馏水灌胃14周。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的变化,并检测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结果与SHR组比较,给药14周后,IBT组和WKY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IBT组和WKY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P0.01)。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r=-0.446,r=-0.387,P0.01)。结论高血压的发病与细胞Ca~(2+)转运蛋白活性的改变有关。IBT干预14周可以改善SHR的血管平滑肌细胞Ca~(2+)转运蛋白活性。  相似文献   
109.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依赖于其降血脂特性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性反应、促进斑块稳定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等.基于以上作用机制,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下面我们主要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0.
冠心病治疗指南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治疗指南中所建议的诊断方针与治疗策略均是得到了目前最有力证据和专家的支持。随着证据的积累和观念的更新,2008年有关指南起草委员会对相关指南进行了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