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E)影像学评分在评估克罗恩病(CD)临床活动度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CD的患者48例.分析与患者活动度有关的CTE征象,并对其进行评分,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经典克罗恩病活动度评分(CDAI).采用Pearson法分析CTE评分与CDAI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E评分对CD临床活动度判断的诊断效能及最佳诊断阈值.结果 CTE评分与CDAI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0,P<0.001).ROC曲线分析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P<0.001).最佳诊断阈值为5.5分.CTE评分≥5.5分时CD处于活动期,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80%,阳性预测值为94.1%,阴性预测值为57.1%,Youden指数为0.642.结论 CTE评分对CD临床活动度判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高清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狭窄(50%、85%、100%)的冠状动脉支架,经高清CT扫描成像,对支架及腔内图像质量评分,并对狭窄程度进行测量,与实际狭窄程度比较。结果:不同狭窄程度支架的图像质量较高,可评度达93.1%。支架再狭窄程度测量值与实际狭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清CT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高,能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进行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探讨滤波反投影(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能谱成像(85 keV)及呋塞米改良法在提高CT尿路造影(CTU)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患者常规CTU扫描后,采用能谱CT行排泄期扫描,常规扫描方式下排泄期图像分别利用FBP、ASiR 30%重建,能谱成像选择85 keV时的图像。对同期32例患者采用呋塞米改良法CTU成像,采用FBP法重建。根据不同的扫描模式和重建算法,分为传统FBP组、传统ASiR组、能谱组和改良组。观察并分析4组图像,测量并比较硬化性伪影明显层面肾盏旁硬化性伪影和输尿管连续性评分及肾脏的噪声、SNR、CNR。结果 传统FBP组、传统ASiR组和能谱组患者输尿管连续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P=0.49),改良组输尿管连续性评分明显优于传统FBP组(χ2=24.30,P<0.05)。4组肾盏旁硬化性伪影评分、噪声、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传统ASiR组、能谱组、改良组肾盏旁硬化性伪影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传统FBP组噪声比较,传统ASiR组降低约16.00%,能谱组降低约51.13%,改良组降低约27.11%;与传统FBP组SNR比较,传统ASiR组增加约21.11%,能谱组增加约42.01%,改良组增加约77.31%;与传统FBP组CNR相比,传统ASiR组增加约21.01%,能谱组增加约39.00%,改良组增加约53.02%。结论 改良法降低CTU硬化伪影效果最佳,其次为能谱成像(85 keV)。能谱CTU降低噪声效果最佳,其次为改良法及ASiR。改良法对输尿管连续性显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患者曲霉菌属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对病原菌进行分析;对曲霉菌属感染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给予患者CT影像检查,依照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患者CT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00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6株占50.92%、革兰阳性菌25株占7.67%,真菌135株占41.41%,其中曲霉菌属感染患者48例;曲霉菌属感染患者CT诊断结果表明空洞、晕征、胸腔积液及多个肺叶受累等均可作为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的CT表现特征;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CT影像特征明显,合并感染患者的CT特异性更高;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CT诊断准确率较高,灵敏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33%、88.42%。结论肺结核患者曲霉菌属感染应用CT进行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较为一致,其在CT影像学中有明显的特征表现,可将空洞、晕征等表现作为临床CT诊断的可靠标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大尺度非局部均值伪影抑制(AS-LNLM)技术对提高低剂量腹部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对腹部检查的26例患者采用GE Discovery CT750 HD进行腹部常规剂量及低剂量CT扫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腹部原始数据进行0.625 mm 薄层重建,并将两种重建算法的低剂量数据进行AS-LNLM技术处理,应用后处理站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测量并比较肝脏、脾脏及腹主动脉的噪声、对比噪声比和信噪比,并对腹部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每例患者每次检查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剂量指数(CTDIvo1),并计算有效剂量(ED)及剂量平均减低率.结果 对于腹部图像质量,AS-LNLM低剂量图像比未使用此技术的常规剂量及低剂量图像有更低噪声值、更高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P<0.05);常规剂量图像较低剂量图像有更低噪声值以及更高的CNR及SNR(P<0.05);对于FBP重建算法,低剂量+AS-LNLM技术及未用此技术低剂量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36±0.69)和(1.95±0.72)(P<0.05);对于40%ASIR重建算法,低剂量+AS-LNLM技术及未用此技术低剂量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68±0.48)和(2.18±0.66)(P<0.05).常规剂量图像用FBP及40% ASIR两种算法重建后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4.73±0.46)和(4.82±0.40).低剂量扫描的CTDIvol值、DLP值及ED值分别为(1.84±0.01) mGy、(49.60±2.63) mGy/cm和(0.74±0.04) mSv;常规剂量扫描的CTDIvol值、DLP值及ED值分别为(7.61±0.03) mGy、(204.18±11.19) mGy/cm 和(3.06±0.17) mSv.结论 AS-LNLM低剂量图像较常规扫描不但可以明显降低扫描剂量,并可以明显提高图像CNR及SNR,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文冬  刘斌  巢惠民  王菁  王斌  朱坤 《安徽医药》2020,24(4):739-74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D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中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6年 6月至 2019年 1月 3年期间 13例经临床手术确诊中肠旋转不良的病人,回顾性分析 MDCT影像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出现“漩涡征”阳性率为 85%;3例出现肠系膜动静脉位置“换位征”,阳性率仅为 23%,;10例空肠动脉呈 180°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节细胞神经瘤及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8例节细胞神经瘤中,位于肾上腺区15例、胸段脊柱旁6例、腰段脊柱旁2例、颈鞘区4例、骶前区1例;肿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水滴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滑;14例可见点状钙化;16例有伪足征;24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1例含有脂肪成分。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1例呈片絮状延迟强化。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均位于肾上腺区,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明显坏死、囊变、粗大钙化,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伴淋巴结转移。结论:节细胞神经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出现肿块内粗大钙化、边界模糊、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患者多排螺旋CT检查资料,运用后处理技术显示各种解剖畸形,将CT检查结果 与超声心动图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心内畸形诊断中,多排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2%和92%(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及心外畸形诊断中,多排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4%和75%(P<0.05).绪论多排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第29届欧洲鼻科大会暨第40届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会议、第22届国际鼻科大会于2023年6月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会议通过多样的形式,围绕慢性鼻窦炎、鼻腔鼻窦颅底良恶性肿瘤、鼻眼相关疾病、嗅觉、鼻炎、鼾症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全国鼻科医生传递国际鼻科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