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H2O2水溶液的比重随H2O2的含量同向变化,溶液的体积等于H2O和H2O2两者偏摩尔体积之和,溶液的体积与H2O2质量摩尔浓度关系方程式为:V^=1002.96 17.51m 2.96m^3/2-0.45m^2(25℃),推导出H2O2水溶液的定体积质量与H2O2的含量(0%-30%)的关系表。此方法用于实验室快速测定H2O2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2.
患者男,17岁.因空腹食用大量柿子,1周后感觉上腹部疼痛不适偶伴坠胀感就诊.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巨大柿石。于1994年】0月行胃前壁切开取石术,取出黑色柿石scmX6cmX6cm大小,探查胃粘膜未见溃疡糜烂.术后恢复顺利,饮食及二便均正常.1995年元月12日,患者因济周疼痛不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以间充质干细胞(MSC)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培养法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衍生骨的可行性。方法预先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取健康成人骨髓,用单核细胞分离液分离MSC,间充质干细胞基础培养基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用FITC标记的抗CD105对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并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培养1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的MSC增殖迅速,第3代CD105阳性细胞占64.1%,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培养1周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迅速,在材料表面形成细胞层。结论未诱导的MSC是骨组织工程适宜的种子细胞,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后采用不同方式修复三角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8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共分四组,A组20例,不进行三角韧带修复,作为对照组;B组20例,仅修复浅层韧带;C组20例,仅修复深层韧带;D组20例,修复深层和浅层韧带。记录并比较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术前和术后的内踝间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的踝-后足评分系统比较各组患者的优良率。结果四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显著,D组手术时间最长,为(153.5±10.4)min,A组手术时间最短,为(98.2±8.1)min,P0.05;在AOFAS踝-后足评分中,B组患者优良率85%,C组优良率90%,D组优良率95%,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除需进行解剖复位外,还应修复三角韧带,尤其是深层韧带。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对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关节软骨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7-09/2008-03在广东省组织工程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方法:以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制备复合支架,孔隙率≥90%,孔径100 μm;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成骨诱导3周,经检测诱导成功后,使之吸附于多孔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上三维立体培养4周.②观察指标: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修复体三维立体培养对成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钙结节染色阳性,证实诱导成功.②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亲水性好,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吸附于支架表面24h后,顺孔隙迁徙至支架内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孔擘贴附良好.③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成骨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增殖和表型维持稳定,能分泌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良好,为修复关节软骨下层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6.
目的:阐述白介素17 受体(IL-17R)mRNA 在恒河猴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丰度。方法: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检测免疫、消化和生殖等系统的各组织中IL-17RA mRNA 的水平,并检测了肠道IL鄄17RC mRNA 的水平及恒河猴、非洲绿猴和食蟹猴PBMC 中IL-17RA 和IL-17RC 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IL-17RA mRNA 在所有检测过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不同器官系统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IL-17RC mRNA 在大肠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小肠;恒河猴PBMC 中IL-17RA mRNA 水平显著高于非洲绿猴(5 倍)和食蟹猴(3 倍),但PBMC 中IL-17RC mRNA 水平在3 种动物中均低于检测下限。结论:IL-17RA 广泛分布于恒河猴各种组织中,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和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 使用锥形束CT (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98.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分歧。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06/2009-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2例,股骨颈骨折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12~39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股骨颈骨折组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股骨颈骨折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出血量显著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但下地负重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背景:各种原因造成的骨折和骨缺损导致的骨不连一直是临床骨科修复的一大难题,相关产品质量的检验需要标准的骨缺损模型,然而骨缺损的临界长度至今仍无定论。目的: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以确定兔桡骨临界骨缺损长度。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在双侧桡骨中段分别做12,13,14,15,16,17mm的缺损,伤口缝合包扎但不固定。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和放射学观察显示,3个月内12,13,14,15,16mm组的缺损均有修复完整的情况,但17mm组无一例修复。组织学结果显示12,13,14,15,16mm组缺损修复区有骨小梁与骨基质的形成、骨再生和再血管化、髓腔不同程度再通以及成骨细胞,17mm组可见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但未见骨再血管化和髓腔再通。故兔桡骨临界骨缺损长度为17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