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骨氏葆胶囊治疗成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05例成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应用骨氏葆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35例应用维生素D10000U,每日1次,钙片500mg,每日3次口服。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采用双能X线即时成像骨密度(骨龄)测量仪测量治疗前后腰椎(L2~L4前后位)骨密度值,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骨氏葆胶囊治疗成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显著,宜于推广。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经MACS系统在体外获得大量高纯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的方法,并对其细胞表面标志、形态和功能进行鉴定。方法:对健康C57小鼠的骨髓通过MACS系统分离、纯化CD117 造血干细胞(HSC);使用SCF IL-3行体外扩增,并采用GM-CSF IL-4 IL-10诱导其定向分化为imDC;进而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功能,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鉴定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结果:SCF IL-3可以分别在3、5、7d时体外扩增HSC达10.34±1.43倍、22.65±2.71倍、54.39±3.08倍;小鼠HSC可被成功诱导分化为imDC,且具有吞噬功能,表面树突呈毛刺状、较为短小,imDC并表达CD11c 、I-A/I-Elow、CD40-、CD80-、CD86-。结论:本方法可稳定、有效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imDC。  相似文献   
73.
肾移植受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其免疫功能低下,容易伴发各种病原体感染。近年来随着人类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的检测技术发展和肾移植手术的增多,肾移植术后HPV-B19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导致术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移植肾功能恢复,甚至导致移植肾损伤或预后不良。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受者HPV-B19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国家肾脏移植质控中心组织专家,从HPV-B19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制订肾移植术后HPV-B19感染的临床诊疗规范,以期为我国肾移植术后HPV-B19感染的规范化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尸体供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的术前危险因素并建立AR风险分层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尸体供肾移植且随访时间大于1年的1 382例受者资料, 根据受者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AR组, 115例)与非急性排斥反应组(非AR组, 1 267例)。对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AR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回归系数建立评分标准。根据受者评分结果将其分为低危组(907例)、中危组(450例)及高危组(25例), 并分析比较不同评分组受者AR发生情况。结果 1 382例受者中术后1年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115例, 总体AR发生率为8.32%(115/1 38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供者年龄、供受者年龄差≥25岁、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 PRA)+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 DSA)阳性、供肾冷缺血时间≥12 h、供受者HLA错配数≥3、扩大标准供者(expand...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总结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应用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应用的体会,为儿童肾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初始(或转换)应用他克莫司缓释胶囊的儿童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事件、生化指标、全血中他克莫司谷浓度变化等情况进行总...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对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的支持作用。方法:内皮细胞和胰岛分别被分离纯化,在共
培养中评估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体内试验分为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内皮共移植组、内皮细胞移植组和PBS对照
组,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标志物鉴定。结果:培养
7 d,超过90%的胰岛细胞显示正常形态。共培养组中的胰岛素释放水平显著高于胰岛培养组(P<0.05)。移植3 d后,各
移植组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不同(P<0.05)。胰岛-内皮共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间比较,胰岛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01)。结论:与内皮细胞在体外共培养能改善分离的大鼠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同内皮细胞共移植能够
有效地延长糖尿病大鼠胰岛移植物存活期。  相似文献   
78.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bioequivalence of domestic roxithromycin granules METHODA single oral dose roxithromycin of domestic granules and imported tablets were given to 12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according to an open randomized crossover. The plasma con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转换为西罗莫司治疗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随访的95例肾移植后并发CAN患者,术后均接受CNI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方案。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确诊CAN后将CNI转换为西罗莫司。记录西罗莫司的维持剂量及血药浓度水平,了解转换治疗后血清肌酐(Scr)的变化,根据转换前Scr水平高低分为两组,Scr≥266μmol/L为Scr高水平组(22例),Scr<266μmol/L为Scr低水平组(73例);比较两组转换治疗后Scr变化幅度的差异;了解转换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9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6~48个月,西罗莫司的维持剂量为0.5~4mg/d(中位数为1.5mg/d),血药浓度为1.3~12ng/ml(中位数为5.4ng/ml)。Scr低水平组转换治疗效果明显高于Scr高水平组(P<0.05)。95例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新发或蛋白尿加重32例(34%),新发或高脂血症加重25例(26%),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缓解。结论 CNI类药物转换为西罗莫司治疗CAN是安全有效的,转换前Scr水平较低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转换前Scr水平较高者,转换后的主要并发症是蛋白尿和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变化在预警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意义.方法 本前瞻性对照非连续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20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AR组(24例)和移植肾功能正常(stable allograft function,STA)组(176例).其中AR组根据病理严重程度再分为Ⅰ级(9例)、ⅡA级(7例)、ⅡB级(4例)、Ⅲ级(4例)4种等级.另外随机选择行活体亲属肾移植供者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10例).3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7、14、21、28、60、90 d留取外周血;另外AR组于临床拟诊AR当日开始留取外周血,即0、1、3、5、7、14、21、28 d.通过体外刺激因子佛波酯(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IFN-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动态监测外周血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IFN-γ ELISPOT值).比较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FN-γ 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FN-γ ELISPOT值对AR的诊断效果;比较AR组患者冲击治疗前后IFN-γ 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比较AR组中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IFN-γ 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以分析IFN-γ ELISPOT值与AR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术后1、2、4 d,AR组和STA组的IFN-γ ELISPOT值明显高于HC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1、2、4、7、14、21 d,AR组的IFN-γ ELISPOT值均明显高于STA组(均为P〈0.05).IFN-γ ELISPOT值诊断AR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23 spots/ 5×105 PBLs,其评价AR的灵敏度为0.920,特异度为0.875.在诊断前3 d、前1 d及穿刺当日,4组患者之间IFN-γ ELISPO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AR发生前7 d内,IFN-γ ELISPOT值上升速度越快,上升峰值越高,提示AR病理损害越严重(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动态监测IFN-γ ELISPOT值对早期诊断AR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