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探讨术前注射曲安奈德(TA)联合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需行VRS治疗的PDR患者108例108眼随机分为两组,VRS+TA组:VRS术前1wk行玻璃体腔注射TA的患者54例;VRS组:直接行VRS治疗患者5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1wk,1、 3mo眼压和并发症情况.结果:VRS+TA组手术时间、电凝率、医源性裂孔率和术中出血率显著短于或低于V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眼内填充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mo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TA组术后1、3mo眼压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TA组前房渗出率显著低于V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R患者行VRS治疗前1wk注射TA,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探讨牛磺酸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感光细胞的实验条件,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从胎儿脐血中分离出MSCs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时,按1:2的比例进行传代.取第3代脐血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CD90、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另取第3代脐血MSCs在最小必需培养基继续培养8~10 d,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视紫红质(RHOS)、蛋白激酶C(PKC)、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 MSCs培养5~7 d后有间充质样细胞贴壁,3~4周后细胞生长达80%~90%融合,形态学类似骨髓源性MSCs.连续传5代,增生能力未见明显减弱.脐血MSCs的大部分细胞(>90%)处于G0/G.期,可表达MSCs的相关抗原CD29、CD44、CD90,但不表达CD34、CD45.经牛磺酸体外诱导后的脐血MSCs(71.4±11.1)%中等强度以上表达NSE,(21.0±7.8)%的细胞表达Nestin,(30.2±8.9)%表达RHOS,而不表达GFAP、PKC、MAP2.无牛磺酸诱导组的脐血MSCs仅(5.8±2.3)%表达NSE,其他抗原未见表达.结论 脐血的MSCs可在体外纯化增生,经牛磺酸体外诱导能使部分MSCs向感光细胞或表达RHOS的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SRF)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VR)的关系。方法:采集3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用ELISA试剂盒测定SRF中CTGF的含量,收集的视网膜下液按PVR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及裂孔大小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视网膜下液中均含有CTGF,伴PVR的患者SRF中CTGF的平均浓度比无PVR的患者高,随着PVR的加重SRF中CTGF的浓度增高,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TGF的含量与病程的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相关,与性别和视网膜裂孔的大小无关。结论:在PVR形成的过程中,视网膜下液中CTGF的含量随着PVR的严重程度而增加,这可能与其参与了细胞的迁移、增殖、膜收缩有关,它为将来PVR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4.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纯化增殖人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实验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正常分娩的足月胎儿脐血中分离出MSCs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瓶预先用自体血浆包被处理。72-96 h半量更换培养液,弃去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5 d半量换液1次。待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按1∶2的比例进行传代。倒置或相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征。取第3代脐血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结果:脐血经分离、培养5-7 d后有间充质样细胞贴壁,3-4周后,细胞生长达80%-90%融合,形态学类似骨髓源性MSCs。连续传至5代以后,增殖能力未见明显减弱。脐血MSCs的大部分细胞(>90%)处于G0/G1期,且均一稳定地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但不表达CD34、CD45。结论:脐带血内含有MSCs,并可在体外纯化增殖,该技术可为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足够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5.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9例(71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眼手术后眼内炎35例(50. 72%),其中白内障术后27例,小梁切除术后3例,多次球内注药1例,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移植术后各2例;外伤后眼内炎26例(37. 68%),其中眼穿通伤22例,爆炸伤、球内磁性异物各2例;内源性眼内炎8例(11. 59%),其中7例具有全身易感因素。52眼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23. 08%。6例(6眼)单纯行眼内注药,56例(58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2眼最终行眼内容剜除术),9例(9眼)行眼内容剜除术,眼球保存率为87. 32%。术后平均视力为(2. 59±1. 41),较术前(1. 75±1. 2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321,P<0. 001)。结论:内眼手术和眼外伤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眼内注药或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6.
张蕊  金玮  杨安怀  黄平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1995-1998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常常引起严重的视力损害,主要发生于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MHR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涉及多种复杂牵拉力。许多学者尝试了多种手术方法解除视网膜牵拉,促进视网膜复位和黄斑裂孔闭合。本文对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高度近视患者MHRD的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7.
眼球萎缩曾被列为玻璃体切除术的相对禁忌症之一[1]。作者曾收治1例眼外伤后眼球萎缩,手术治疗后不仅使眼球解剖复位,而且视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现报告如下。患者,男,7岁,1999年5月26日右眼被玻璃块刺伤,在当地医院经紧急角巩膜清创缝合术,1月后拆线出院发现右眼球轻度萎缩,于1999年7月12日来我院求治,入院时查:右眼光感,光定位不准,右眼睑裂缩小,宽约4~5mm,眼球内陷,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上方可见横行斑翳,角膜呈横棱形扁平状,前房轴深约2CT,上下睫状体对合粘连,其表面可见白色增殖膜,虹膜缺如,眼球后方结构窥不进,眼压指测T-3,眼…  相似文献   
168.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病理性近视(PM)患者视力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及时治疗通常会引起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的临床应用为PM-CNV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主要综述PM-CNV治疗研究现状、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