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目的观察血栓通冻干针剂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血栓通冻干针剂,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以视力、视野为疗效判断指标,观察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为4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栓通冻干针剂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研究巩膜外加压术手术治疗上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140例14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裂孔位于上方者74眼、裂孔位于下方者66眼的术后疗效差异。结果:行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要低于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结论: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的患者行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疗效要好于裂孔位于下方者。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显微联合手术摘出睫状体部非磁性异物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行显微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摘出术睫状体部非磁性异物38例(38眼).结果 38眼均为术中一次摘出成功,经角膜缘切口摘出者25眼,经巩膜切口摘出者13眼.术后视力2眼光感~手动,2眼指数,11眼0.02~0.08,19眼0.1~0.3,4眼优于0.3,优于术前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77,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19眼合并视网膜脱离.随访4~43个月有17眼(89.5%)视网膜保持复位.结论 采用显微联合手术能顺利摘出睫状体部的非磁性异物,降低了眼内组织的损害,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球筋膜下麻醉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连续收入院的128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例:球筋膜下麻醉进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对照组68例:球后麻醉进行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观察患者合作度,眼压、滤过泡形态。结果球筋膜下麻醉组有89.2%的患者术中合作较好,球后麻醉组有88.2%的患者合作比较好或非常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眼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眼压:观察组11.42±5.16mmHg,对照组14.12±3.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21mmHg为标准,观察组的完全成功率为92.3%。对照组完全成功率为8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的形态:观察组以弥散型为主,对照组以微小囊泡型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筋膜下麻醉手术进行中能获得满意的合作度两种类型的结膜瓣形态及降压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比较单纯翼状胬肉切除与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196例(255眼)翼状胬肉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212例(235眼)翼状胬肉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分别术后随访6到24月。结果术后复发率: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为34.9%,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为3.4%,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病变区提供了新的干细胞来源,治疗较单纯胬肉切除效果好,复发率低.手术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N-甲基-N-亚硝基脲( 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损伤过程中Rhodopsin 和recoverin表达变化与损伤的时效关系。
  方法:将36只SPF级7周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MNU模型组(6h组,12h组,24h组,3d组,7d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一次性腹腔注射60mg/kg MNU,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PBS。右眼行HE,TUNEL,透射电镜评估视网膜组织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细胞凋亡程度,左眼取视网膜组织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观察视网膜组织中Rhodopsin和recoverin的mRNA表达变化。
  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到MNU注射12 h 后出现凋亡小体,24 h后外核层大部分细胞呈阳性反应;TUNEL 检测发现MNU注射24 h 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指数最高,达(29.7±2.3)%,与电镜结果吻合。 Western blot 结果表明, MNU注射12 h后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而Recoverin的表达从注射后24h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一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 MNU能特异性诱导SD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 Rhodopsin和recoverin表达下调与MNU诱导光感受器细胞的选择性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7.
硅油填充眼下方视网膜脱离氩激光光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油填充广泛应用于治疗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使不少患者恢复了部分视功能。但硅油填充眼仍可能发生视网膜脱离 ,对于此类患者 ,一般采用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或硅油置换术等治疗。然而 ,多次手术必然会增加对患眼的损害 ,并且有出现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我们对部分硅油填充眼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氩激光光凝“筑堤”的方法固定视网膜脱离的范围 ,待硅油填充术后 3~ 4个月再行硅油取出术并同时处理下方脱离的视网膜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选择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收治的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特征,评估黄斑裂孔手术 疗效。 方法 收集2001年2月~2002年5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IMH 的患者28例(28只眼),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3、6、12个月时,对患者行视力、mfERG及OCT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33只眼)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OCT显示手术后1个月内27只眼(96.43%)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年内无复发,1只眼(3.57%)1年内黄斑裂孔始终未闭合。(2)IMH眼手术后1年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视力恢复主要在手术后6个月内。(3)IMH眼手术前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典型三维地形图呈火山口样改变。手术后1年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持续到1年以后,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逐渐恢复。手术后12个月时,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3、4、5环P1波反应密度始终未受明显影响(P>0.05)。(4)27只眼手术后黄斑裂孔完全闭合后,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FRNEL)厚度在手术后1~12个月维持不变,且始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5)IMH眼手术后12个月时,视力、mfERG一阶函数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FRNEL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IMH的有效 方法,视力、mfERG及OCT可以很好地评估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且三者间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21-225)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估助手照明四切口双手操作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53例需行双手操作法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行助手照明下四切口双手操作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随访6-16月,平均13.2月,对手术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53例患者中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51例(96.2%),未复位2例(3.8%);53例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1例(1.9%),术中玻璃体出血8例(15%);53例术中均未发生巩膜切口并发症;视网膜复位的51例中6例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2%),但均与巩膜切口无关。结论:助手照明四切口双手操作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术后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且具有较多术中操作优势,故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观察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在不同程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作用下细胞增生与c—fos和c—jun的表达。方法 不同程度PVR患者SRF作用于培养的hRPE细胞后利用细胞计数和MTT比色实验观察SRF对培养hRPE细胞的作用,同时采用SP法在不同时间点作兔抗人c—fos多抗和兔抗人c—jun多抗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VR患者SRF作用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促进培养hRPE细胞的增殖,同时实验组hRPE细胞c—fos和c—jun均表达增高,视网膜下液作用lh后,Fos蛋白抗体染色阳性,细胞核呈明显棕黄色染色;3h表达达高峰,持续约12h;视网膜下液作用lh后,Jun蛋白抗体染色阳性,细胞核呈明显棕黄色染色;6h表达达高峰,持续约48h,对照组hRPE细胞(未经SRF作用仅加入等量PBS)Fos蛋白抗体和Jun蛋白抗体染色均为阴性。结论 PVR患者SRF中含有能诱导c—fos和c—jun等“立早基因”转录的细胞外生长或分化因子;c—fos和c—jun的表达是SRF促进RPE细胞的增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