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06篇
  免费   2089篇
  国内免费   1703篇
耳鼻咽喉   122篇
儿科学   207篇
妇产科学   82篇
基础医学   1894篇
口腔科学   415篇
临床医学   2206篇
内科学   2563篇
皮肤病学   199篇
神经病学   830篇
特种医学   7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088篇
综合类   5170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771篇
眼科学   349篇
药学   2607篇
  14篇
中国医学   1400篇
肿瘤学   1497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497篇
  2021年   805篇
  2020年   708篇
  2019年   580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601篇
  2016年   529篇
  2015年   774篇
  2014年   1032篇
  2013年   1080篇
  2012年   1396篇
  2011年   1361篇
  2010年   1166篇
  2009年   1017篇
  2008年   1073篇
  2007年   1195篇
  2006年   1156篇
  2005年   886篇
  2004年   1243篇
  2003年   1581篇
  2002年   1483篇
  2001年   1225篇
  2000年   683篇
  1999年   338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Thetreatmentswithcervicallockingplateforcervicalfractureanddislocationhavegainsatisfactoryeffects,buttherearesomedisputesonusingofplateduringthetreatment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bonegraftforcervicaldegenerationdiseasebetween1or2interspaces.FromJune2000toFebruary2001,wehaveap-pliedanteriordecompression,bonegraftandinternalfixationwithcervicallockingplatetotreat23patientswithcervicaldegenerationdisease,andtheeffectsaresatisfactory.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Acohortof…  相似文献   
992.
丁晓飞  赵劲民  陈维平  杨志  苏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167-169,F0003
背景: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为软骨缺损的修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目的:探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液条件下诱导其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设计:完全随机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及广西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率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新生断奶SD大鼠20只抽取大鼠四肢骨髓,Perrcoll梯度分离液离心分离结合贴擘筛选法得到间充质下细胞,在含体积分数0.15的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内培养10~14d。传代后以体积分数0.15的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含转化生长因子β1 10μg/L.地塞米松10^-7mol/L维生素C50mg/L)对其进行诱导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观测在体外特定培养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生长特点和诱导培养后软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20只SD大鼠全部进行分析观察,无一例脱失:①分离获取了较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持了细胞的活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晕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长梭形;传代培养中形态特性无明显变化,细胞增殖周期缩短,细胞均质性明显提高。③诱导后的细胞由梭形向多角形转变,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④诱导培养后软骨特异性基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结论:①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液离心分离结合贴壁筛选法可获得较高纯度和活性的骨髓间充质十细胞②间充质于细胞在体外特定培养条件下能大量增殖,实现数量扩增、③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液的诱导下能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并能分泌软骨特异性基质,可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延长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极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51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瘤体位于黄斑区36只眼,位于黄斑外(旁中心外或视盘周边)15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FFA、眼B型超声、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51只眼中,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48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05±0.05、0.32±0.15;肿瘤厚度、直径分别为(4.5±2.2)、(3.8±1.4)mm和(9.7±3.6)、(7.7±1.9)mm。患眼均行PDT治疗,照射时间123 s;48 h后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下积液(SRF)、瘤体渗漏情况及大小变化。治疗前后BCVA、瘤体厚度和直径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眼瘤体缩小,未见瘢痕形成;瘤体内血管较治疗前稀疏,荧光素渗漏减少,其中未见荧光素渗漏8只眼;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48只眼中,视网膜平复43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16±0.15、0.55±0.21。与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2.676,P=0.036、0.040)。与治疗前比较,不同位置患眼肿瘤厚度(t=3.416、3.055,P=0.011、0.028)、直径(t=4.385、4.171,P=0.002、0.009)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PDT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使CCH瘤体缩小,BCVA提高。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IL-2、IL-8、IL-10、INF-γ在小儿EB病毒(EBV)性肺炎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2年1-12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EBV肺炎的患儿32例为观察组,年龄1~8岁,平均(4.17±1.43)岁;同期儿童保健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7岁,平均(4.77±1.83)岁。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血清IL-2、IL-8、IL-10、INF-γ的检测,并分别比较这四种细胞因子在两组受试者中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L-2、INF-γ水平降低(P<0.01),而IL-8、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小儿EBV肺炎其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紊乱,主要表现为Th1/Th2细胞平衡失调,提示机体存在相应的免疫功能障碍;对EBV感染性肺炎患儿及时进行细胞因子IL-2、IL-8、IL-10、IFN-γ等检测,对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摘 要 目的:观察核因子 κB(NF-κB)在油酸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葛根素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油酸组(OA)、葛根素预处理组(Pue)。Control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kg-1;OA组大鼠尾静脉注射油酸0.1 ml·kg-1;Pue组大鼠在注射油酸前30 min腹腔注射葛根素30 mg·kg-1。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NF-κB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Pue组较OA组肺组织损伤情况明显减轻。OA组肺组织NF-κB的阳性表达(0.39±0.07)与Conrtol组(0.12±0.04)相比显著增加(P<0.05);应用葛根素后肺组织NF-κB的阳性表达(0.24±0.05)明显减少,但仍高于Conrtol组(P<0.05)。结论 葛根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ACS患者入院第1天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d),第2天起服用维持剂量(75m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共服用1年。检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前和服用后24h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根据IPA将患者分为对氯吡格雷无反应组、低反应组和反应组。分别在服药第1、3、6、12个月末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出现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急性和亚急性支架血栓、再发ACS和缺血性中风)的情况。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3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0例ACS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11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6.1±7.8)岁。氯吡格雷无反应组53例、低反应组46例、反应组91例。3组患者性别构成、合并危险因素及合并用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平均年龄[(69.1±7.8)岁]大于反应组[(64.3±7.4)岁](P〈0.05),无反应组1、3、6、12个月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11.3%(6/53)、20.8%(11/53)、22.6%(12/53)、35.8%(19/53)]均明显高于反应组[1.1%(1/91)、1.1%(1/91)、2.2%(2/91)、9.9%(9/91)](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反应组(P〈0.05)与反应组(P〈0.01)。结论ACS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可能有关。对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检测MAR与IPA,以减少或避免发生再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形成及长期存在的原因。方法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形成的纤维板障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抽取乳腺癌术后不同时段引流液体行成分分析;为了解纤维板障形成过程,建立皮下积液动物模型,对不同时段形成的纤维板障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人纤维板障病理学分析显示分为纤维渗出层、毛细血管层及纤维层三层结构;血液学检验结果支持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为渗出液;动物模型显示,随积液时间延长,纤维板障结构逐渐增厚。结论纤维板障中的毛细血管的存在是皮下积液长期存在的组织学基础,切除或破坏皮下纤维板障,使创面重新开始愈合过程是尽早解决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长期存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能自我复制的细菌,它们的宿主广泛,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鱼类、昆虫和植物。由于其对宿主细胞营养天生的依赖性、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通过除菌滤器的能力以及生长的隐蔽性,支原体成为细胞培养物最常见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比较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就诊及住院的52例甲亢患者为甲亢组,另选择同期52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均抽取空腹血。分别测定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及血尿酸水平。观察甲亢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血尿酸水平变化情况,判定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结果甲亢组患者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水平、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亢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O.57、0.49,P〈O.05)。结论甲亢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患者的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骨科患者负性心理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该院骨科医院的1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94例)和干预组(88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治疗;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加以心理干预。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包括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负性心理及疼痛等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2h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干预组分值下降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随着时间的延后而下降.干预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负性心理和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