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37篇
  免费   3130篇
  国内免费   2146篇
耳鼻咽喉   229篇
儿科学   495篇
妇产科学   356篇
基础医学   2552篇
口腔科学   472篇
临床医学   4529篇
内科学   3648篇
皮肤病学   268篇
神经病学   1039篇
特种医学   11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2390篇
综合类   7408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预防医学   3015篇
眼科学   576篇
药学   4208篇
  40篇
中国医学   2605篇
肿瘤学   2046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853篇
  2021年   1305篇
  2020年   1088篇
  2019年   820篇
  2018年   797篇
  2017年   998篇
  2016年   815篇
  2015年   1408篇
  2014年   1807篇
  2013年   1994篇
  2012年   3052篇
  2011年   3013篇
  2010年   2337篇
  2009年   1974篇
  2008年   2186篇
  2007年   2246篇
  2006年   2016篇
  2005年   1750篇
  2004年   1238篇
  2003年   1186篇
  2002年   919篇
  2001年   675篇
  2000年   575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目的 寻找一种有利于粉碎性髌骨骨折术中复位、固定和术后恢复的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膝内侧改良切口结合NT-聚髌器(NT-pc)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38例,其中碎骨块呈3块者18例、4块者13例、5块者5例、6块者2例。结果 38例随访时间3个月—2年6个月,除1例因二次手术病程较长、1例术后缺乏锻炼致膝关节功能稍受影响外,其他患者膝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切口愈合好,按李纯志等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4.7%。结论 膝内侧改良切口具有充分显露髌骨、切口短、组织损伤小,有利于术中手指对骨块抚平复位和对关节面复位质量的检查及术后功能恢复;NT-pc符合张力带原理,对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的骨折面具有持续的纵向及横向的应力作用,有复位及固定的双重作用。对于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采用内侧改良切口及NT-pc固定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测定115例足月妊娠者(正常妊娠62例,高危妊娠53例)脐动脉血流速波(UmAS/D),同时作产前胎心电子监护(NST),其中37例于分娩时抽取脐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对上述三种方法预测新生儿结局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UmAS/D、脐动脉血的pH值较NST对新生儿结局不良有较好的预测性,异常UrnAS/D与新生儿酸中毒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3.
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2例乳头溢液进行乳管镜检查,其中乳管内发现肿瘤者行手术治疗。利用乳管镜冷光源的皮肤透照点定象限,乳管扩张器探针定乳管走行方向,亚甲蓝染色定乳管末梢的分布。结果78例导管内发现肿瘤:单发性乳头状瘤68例,乳头状瘤病5例,导管内癌5例。28.2%(22/78)的病灶位于总导管,48.7%(38/78)位于导管Ⅰ级分支,17.9%(14/78)位于Ⅱ级分支,位于Ⅲ级和Ⅳ级分支病灶仅占3.8%(3/78)和1.3%(1/78)。病灶距乳头开口的平均距离为2.5cm(1~5cm)。7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证实:65例乳头状瘤,8例乳头状瘤病,5例为导管内癌。乳管镜诊断符合率:乳头状瘤96%(65/68),乳头状瘤病100%(5/5),导管内癌100%(5/5)。单纯导管切除术65例,区段切除术8例,保乳根治术3例,改良根治术2例。结论通过光、针、色三位一体的方法定位以最小的切除范围达到最准确的切除目的,实现乳管内肿瘤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4种胶原成分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1例活动期SLE患者及其中伴有沸间质改变、肾脏改变、雷诺征或三者共存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肢原(Ⅳ—C)、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进行到定。结果:4种胶原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4种胶原成分的变化在SLE的诊断、治疗、病情判定、评估预后中,特别是肝、肾、肺病变的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直方图分析,明确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患者的脑异常改变及DTI直方图指标与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19例VCI患者和19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获得全脑平均扩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后,分别绘制出全脑FA和MD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VCI患者的全脑MD和FA直方图与正常志愿者不同。与正常对照比较,VCI患者平均全脑FA直方图示峰位置左移、平均FA值降低(P=0.008),MD直方图右移、平均MD值增高(P=0.026),峰位置增高(P=0.041),峰高降低(P=0.002)。平均FA值(r=-0.486,P=0.036)、FA峰高(r=0.498,P=0.030)和FA峰位置(r=-0.641,P=0.003)与MMSE评分相关。结论VCI的患者存在脑扩散异常,DTI直方图部分指标可以帮助评价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中药抑抗灵对抗精子抗体 (AsAb)介导的免疫性不育的疗效。 方法 :在建立AsAb介导的免疫性不育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4组 ,即抑抗灵治疗组 ,强的松治疗组 ,未治疗组及阴性对照组。抑抗灵治疗组再随机分为 3组 ,即低剂量组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疗程均为 4 5d ,分别在治疗的第 15、30、4 5d检测原血清AsAb呈阳性的雄、雌兔血清AsAb ,计算转阴率 ;检测顺从采精雄兔的精子密度 ,活力 ,活动率及精浆AsAb。 结果 :在抑抗灵治疗的第 15、30、4 5d ,雄、雌兔血清AsAb转阴率低剂量组分别为 30 %、6 0 %、10 0 %和4 4 .4 %、77.8%、10 0 % ;中剂量组分别为 30 %、5 5 .6 %、87.5 %和 4 0 %、6 0 %、10 0 % ;高剂量组分别为 33.3%、6 6 .7%、10 0 %和 4 0 %、6 6 .7%、10 0 %。强的松治疗组雄、雌兔血清AsAb转阴率 15、30、4 5d为 30 %、6 0 %、10 0 %和 30 %、70 %、10 0 %。未经治疗的雄、雌兔AsAb的自然转阴率 15、30、4 5d分别为 0、10 %、2 0 %。经统计 ,未治疗组与抑抗灵 3个剂量组 4 5d比较 ,未治疗组与强的松治疗组 4 5d比较 ,同一剂量抑抗灵治疗 4 5d与 15d血清AsAb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治疗完成后检测顺从采精雄兔精浆AsAb ,经抑抗灵低、中、高剂量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进行表型及基因型分析,了解临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流行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48株肠球菌,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琼脂筛选法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进一步筛选。将筛选出的3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以多重PCR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检出3株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其中1株为天然耐万古霉素株。基因型分析结果为1株VanA型,1株VanCl型,另1株基因型不明。结论:已发现3株VRE。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止VRE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8.
不同剂量环孢素A对肾移植病人精液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剂量环孢素A(CsA)对肾移植病人精液主要参数和精子形态学的影响。 方法 :对 18例应用不同治疗剂量CsA的肾移植病人的精液进行主要参数和精子形态学分析 ,并与 12例正常男性精液进行比较。 结果 :CsA剂量在 1.5~ 3.0mg·Kg-1·d-1及 3.1~ 5 .5mg·Kg-1·d-1时 ,病人精液的主要参数与正常男性精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病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与正常男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不同治疗剂量的CsA对肾移植病人的精液主要参数无明显影响 ,但对精子形态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阿司匹林间歇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间歇疗法与常规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临床价值的差异。方法收集2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单盲开放对照原则分为间歇疗法组(间歇组)(每8周内停药1周)和常规疗法组(单规组)各125例,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 Qd治疗2年。结果(1)2组脑卒中再发率无明显差异;(2)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3)间歇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阿司匹林间歇疗法较常规疗法能有效减低了长期治疗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再发率,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周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11-1611
目的观察内外联合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真菌性角膜溃疡应用内外联合用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6例14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治愈率87.5%。结论内外联合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