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5篇
  免费   1387篇
  国内免费   926篇
耳鼻咽喉   140篇
儿科学   208篇
妇产科学   120篇
基础医学   834篇
口腔科学   193篇
临床医学   1359篇
内科学   1214篇
皮肤病学   169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557篇
外科学   1023篇
综合类   3796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528篇
眼科学   233篇
药学   1617篇
  22篇
中国医学   1658篇
肿瘤学   674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411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436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533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929篇
  2012年   1308篇
  2011年   1370篇
  2010年   1257篇
  2009年   1033篇
  2008年   1053篇
  2007年   1047篇
  2006年   957篇
  2005年   706篇
  2004年   482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3,5(2):123-125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包括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定位,巩膜胶原白体免疫学说,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环境因素等,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止,已找到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高度近视的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引发了人们对高度近视免疫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已发现HLAⅡ类基因与部分高度近视具有相关性。④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⑤环境因素并非高度近视发病的决定因素,它仅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高度近视基因定位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巩膜胶原代谢、网膜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上,无疑会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的病因,为防治高度近视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2.
阐述了VITAL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见故障原因及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FK506-壳聚糖膜片与培养的雪旺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生长状况和纯度较好的第3代雪旺细胞,分别传代接种于含有FK506-壳聚糖膜片、单纯壳聚糖膜片的培养皿中培养,以盖玻片作为对照组.计算3组雪旺细胞倍增时间、雪旺细胞纯度;用MTT法比较不同膜片上雪旺细胞的生长活力,绘制生长曲线;S-1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雪旺细胞倍增时间对照组为5.9 d,单纯壳聚糖膜片及FK506-壳聚糖膜片组均为4.0 d;雪旺细胞纯度分别为80%、89%,93%;雪旺细胞增殖情况以FK506-壳聚糖组最佳,单纯壳聚糖组次之,对照组最差;各组雪旺细胞均呈S-100阳性,FK506-壳聚糖组与单纯壳聚糖组雪旺细胞排列呈典型的漩涡状或栅栏状.结论 FK506-壳聚糖膜片具有更显著的组织相容性与生物功能性,并保持了雪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hione-S—transferase-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DNA—topoismerase,TopoⅡ)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肝癌组织、20例癌旁和10例肝硬化组织中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并对其组织病理指标及3年生存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35例肝癌中的P—gp、GST-π、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71.4%、31.4%。②肝癌组织中P—gp、GST-π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肝硬化组织。③P—gp+GST-π+TopoⅡ阳性表达率为17.1%,P—gp+GST-π、P—gp+TopoⅡ和GST-π+TopoⅡ阳性率分别为60%、14.3%、2.8%,其中P—gP+GST-π和GST-π+TopoⅡ的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④TopoⅡ表达阳性者的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结论①原发性肝癌多药耐药与其P—gp、GST-π、TopoⅡ表达有关。②对肝癌患者化疗前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对患者化疗用药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联合用药的合理选择,提高疗效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完全性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2006年3月收治的1例极为罕见的完全性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部腺癌Ⅰ-Ⅱ级。术后1周胆红素降至正常;但2周后出现胃-空肠吻合输出袢粘连性不完全性梗阻,经内镜下置管、鼻饲、营养支持、针灸等处理,40d后痊愈出院。经检索,全球自1936-2006年间报道的全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仅15例;其中只有5例全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胰头与壶腹周围癌的报道。结论完全性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肿瘤时,若无明显禁忌证,应同样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术中操作应注意完全相反的解剖学结构。  相似文献   
26.
关于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监督管理改革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目前对体外诊断产品(试剂)监督管理的现状以及我国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对体外诊断试剂监督管理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凋亡及与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关系。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As2O3作用于肝癌细胞后,观察As2O3对肝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其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经Annexin V-FITC/PI双染后的细胞早期凋亡;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MMP)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底物染色法反映Caspase-3的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As2O3作用于肝癌细胞后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Annexin V-FITC/PI双染后,可观察到Bel-7402细胞的早期凋亡现象,2μmol/L As2O3作用24h细胞凋亡率为9.89%,作用48h细胞凋亡率为48.53%,而4μmol/L As2O3作用24h细胞凋亡率为18.27%,作用48h细胞凋亡率为67.52%;经As2O3药物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且与药物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有关(P〈0.05);同时Caspase-3活性被激活。结论As2O3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的生长,并使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8.
本文报告应用国产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的近期疗效。治疗组法莫替丁20mg,早晚各服一次;对照组甲氰咪胍400mg,早晚各服一次,两组疗程皆为6周。以胃镜检查为诊断和评价疗效的依据,两组愈合率分别为97.8%,89.9%,上腹疼痛用药后三日缓解率分别为60.9%,30.2%。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由于抗溃疡新药疗效高,提示今后治疗无合并症消化性溃疡将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9.
紫杉醇诱导体外培养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紫杉醇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分别处理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采用MTT法测定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通过组织学观察、TUNEL等手段检测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紫杉醇对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诱导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当紫杉醇作用浓度为20μmol/L以上时,细胞出现破碎、坏死。结论:紫杉醇对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诱导凋亡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0.
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滤网式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滤网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脑栓塞的发生和所回收的过滤网。术后短期随访。结果19例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回收的过滤伞中8个发现组织碎片,无手术死亡及症状性脑梗塞并发症。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