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4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肝切除术发展了近三十年,从仅以病灶切除为目的的不规则肝切除到规则肝切除,从非解剖性楔形切除到解剖性肝切除,再到现在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提出与应用,随着腹腔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改善、新技术的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术取得长足发展,精准腹腔镜肝切除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本文现将精准腹腔镜肝切除体系的建立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癌(ICC)作为第二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虽然R0根治性切除是首选的可治愈方法,但ICC诊断时仅12%~40%病人可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手术后5年存活率也仅为25%~40%。通过辅助化疗和区域治疗降期后可使部分晚期ICC病人获得行根治性手术或肝移植的机会。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作为有益的补充,对于有基因突变作用靶点的选择性病人可能会延长生存期。以肝胆外科为主,包含影像科、病理科、肿瘤化疗科、放疗科和介入科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讨论模式,结合病人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手段,才能使ICC病人获得最优化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非寄生虫性肝脏囊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对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仍显不足.单纯多发肝囊肿与多囊肝病的鉴别诊断需结合家族遗传史、囊肿数目、是否合并多囊肾、有无分隔及B超检查特点;单纯单发肝囊肿与肝内胆管囊腺瘤的鉴别需结合影像学特点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治疗上,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囊性疾病的治疗,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具体选择仍需依据患者的特点采取个体化、多样性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静脉剥夺术(liver venous deprivation,LVD)是近年来两步法肝切除最新开展的手术方式,以联合应用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和肝静脉栓塞(hepatic vein embolization,HVE)的方式来达到使残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FLR)快速增生的目的。LVD相比于之前开展的单纯PVE和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在达到了FLR迅速增生的同时,对病人造成更小的损伤,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也远远低于ALPPS。这也使得更多的肝脏恶性肿瘤病人获得了R0切除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进展,各医疗机构也将逐渐恢复正常诊疗秩序。随着对新冠肺炎认识的深入,一些新的发病特点逐渐被发现。如潜伏期>14 d,无任何呼吸道症状但核酸检测阳性,其造成传播的可能性依然不容忽视。外科医生在接诊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新冠肺炎病人时存在认识不足、防护不充分,职业暴露的风险增加。因此,外科医生在逐渐恢复正常开展外科疾病诊疗的同时,要对目前新冠肺炎发病特点及变化有充分认识并加强防控。一旦接触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新冠肺炎病人,外科医生应该熟悉上报流程和紧急挽救措施,尽可能降低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新冠肺炎造成聚集性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因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已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严重问题。肝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众多,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武器,其实用价值亦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关注。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经历了最初的细胞毒性药物、小分子抑制剂到现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促进肿瘤治疗的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应重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管理和治疗,通过建立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团队促进和提高肝细胞癌的综合治疗水平,从根本上提高疗效,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7.
8.
肝切除术作为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许多肝脏中心把围手术期病死率也控制在1% ~5%,但术中或术后出血仍然是影响肝切除术成败和预后的关键[1-2].2002年Habib教授在射频技术治疗肝脏肿瘤的基础上发明了射频凝固器(Habib 4x,美国瑞达公司),将射频技术应用于肝切除实质离断,从而真正向无血肝切除迈出了重要一步.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们应用Habib 4x行左半肝切除术治疗12例肝左叶恶性肿瘤,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32例产甲胎蛋白胃癌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甲胎蛋白胃癌(α-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FP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并完成治疗的468例胃癌患者住院病案资料,发现血清AFP升高患者67例,排除肝硬化、肝脏肿瘤、生殖系统肿瘤等因素后,最终确诊为AFPGC患者32例。调阅该32例患者的临床诊疗及随访资料,统计处理相关实验室及随访数据结果。结果:AFPGC患者占同期胃癌患者的6.8%(32/468)。与非AFPGC患者相比,AFPGC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25)和肝脏转移率(P=0.011)。目前常用化疗方案不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32例AFPGC患者中20例最终死于肝转移,平均生存时间35.7个月。结论:AFPGC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发生肝转移,预后差。治疗首选胃癌根治术,术后进行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平行研究,选择中国13家医院普外科2009年3~12月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319例,随机入组后在外科治疗的同时给予莫西沙星400 mg,1次/d静脉点滴为A组;B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 2次/d静脉点滴)联合甲硝唑(250 ml1次/d静脉点滴)作为阳性对照,比较两组对急性胆道感染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细菌学疗效,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统计学分析对主要疗效指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差别,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安全性分析中对两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x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A组入选的159例患者中有138例进入疗效评价,B组有160例患者入选,其中144例进入评价,两组基线情况相似.A组疗程(7.6±2.6)d,治疗总有效率为86.2%,B组疗程(8±3)d,治疗有效率为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2).两组从血液或胆汁中分别分离出55株和61株细菌,主要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清除率分别为85.4%和8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68,P=0.6123).两组用药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依从性良好.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肠球菌是胆道感染主要致病菌.莫西沙星单药可安全有效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疗效不亚于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联合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quential intravenous moxifloxacin treatment against cefoperazone/sulbacta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Metho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non-blind, multi-centric study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xifloxacin 400 mg Ⅳ once daily to cefoperazone-sulbactam (2 g q12 hours) and metronidazole 250 ml once daily to treat patients, from March- December 2009 in 13 hospitals, with acute biliary tract infection.The primary efficacy variable was clinical cure rate after the end of a 5 - 14 day treatment period,bacteriologic outcomes and adverse reaction effects were also determined. Results A total of 319 subjects were enrolled, 282 of whom were eligible for protocol efficacy analyses ( 138 moxifloxacin, 144 comparator).Demographic and baseline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2 groups. Clinical success rates were 86.2% for moxifloxacin and 84. 7% for the comparator(P =0. 7192). Pathogens (55 moxifloxacin, 61 comparator) were isolated from bile or blood cultures and the predominant strains were E. coli, Klebsiella species and Enterococcus species. Bacterial eradication rates were 85.4% ( 37 of 55 ) with moxifloxacin versus 82. 0% (50 of 61 ) in the comparator group ( x2 = 0. 2568, P = 0. 6123 ). Both treatments were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Conclusions E. coli, Klebsiella species and Enterococcus species were the most common bacteria isolated from bile or blood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Moxifloxacin monotherapy has high clinical and bacteriological efficacies and safety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