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314篇
  免费   33957篇
  国内免费   20482篇
耳鼻咽喉   3518篇
儿科学   5450篇
妇产科学   2053篇
基础医学   21477篇
口腔科学   7326篇
临床医学   40780篇
内科学   29647篇
皮肤病学   3960篇
神经病学   8101篇
特种医学   146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30565篇
综合类   95419篇
现状与发展   82篇
一般理论   8篇
预防医学   38344篇
眼科学   4206篇
药学   41783篇
  553篇
中国医学   34807篇
肿瘤学   16053篇
  2024年   1101篇
  2023年   4337篇
  2022年   10806篇
  2021年   14131篇
  2020年   12164篇
  2019年   6724篇
  2018年   7521篇
  2017年   9874篇
  2016年   7632篇
  2015年   13983篇
  2014年   17971篇
  2013年   22525篇
  2012年   32244篇
  2011年   34154篇
  2010年   30294篇
  2009年   27255篇
  2008年   27885篇
  2007年   26490篇
  2006年   23589篇
  2005年   18508篇
  2004年   12897篇
  2003年   10445篇
  2002年   7936篇
  2001年   7159篇
  2000年   5262篇
  1999年   2177篇
  1998年   620篇
  1997年   572篇
  1996年   459篇
  1995年   366篇
  1994年   386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7篇
  1964年   9篇
  1959年   25篇
  1958年   28篇
  1957年   27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19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观察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和细胞周期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应用三七总甙进行干预,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观察TGF-β1的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七总甙能够显著抑制细胞TGF-β1的表达,并使细胞停滞于S期,而G0-G1期、G2-M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结论三七总甙改变细胞周期和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可能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药物。  相似文献   
992.
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咽旁间隙原发性239例肿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良性肿瘤患病比为61.09%,其中上皮源性肿瘤患病比最高,占19.25%;神经源性肿瘤第二位,占17.57%。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为35.15%,其中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占21.76%;恶性淋巴瘤第2位,占7.95%。炎症的患病比为3.77%,其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最高。结论: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良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恶性肿瘤次之,炎症居第3位,比例约为17:9:1。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112例病儿,≤6个月43例(38%,X组),>6个月69例(62%,Y组)。85例行心导管检查。Rastelli A型89例,Rastelli B型10例,Ras- telli C型13例。手术技术分单片法,双片法和简化单片法。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异常而即刻再次手术者7例(二尖瓣反流4例,二尖瓣狭窄2例,左室流出道梗阻1例)。术后入重症监护室,左房压8~21 mm Hg,中心静脉压7~12mm Hg。呼吸机平均应用47h,监护室平均滞留6.3d。结果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直径>2mm)13例,二尖瓣中度反流1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院内死亡6例(X组1例,Y组5例)。术后随访91例(81%),随访1~5年,平均2.3年。1例术后1年因肺炎心衰死亡,1例术后2年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而换瓣。结论院内死亡率提示,小于6月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婴手术是安全的。随着年龄增大,瓣膜成形效果、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可能会更差。双片法修补室间隔缺损较易发生残余漏(9例,18%),简化单片法出院时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方法(6例,16%)。  相似文献   
994.
女性患者经尿道膀胱灌注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女性患者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管膀胱灌注;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管行膀胱灌注.结果 观察组灌注时临床不适症状及药液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管行膀胱灌注,操作方法简单,可减轻患者的临床不适感,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后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4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女13例,男11例;年龄65~78岁,平均73.4岁。均为外伤后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位线差,其中Garden分型为Ⅲ型10例,Ⅳ型14例,全部应用后路小切口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0~24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0min,手术切口平均长8.0cm,平均输血300ml,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出现。按UCLA(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UCLA评分由术前平均(11.0±3.8)分升至术后平均(24.3±4.5)分(P<0.01)。本组优17例,良4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后路小切口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可获得与常规后路相同的治疗效果,尤其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寻护理研究成果应用中的阻碍因素,以促进护理成果的转化.方法 对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48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阻碍护理研究成果应用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没有权力更新护理常规或技术操作规程、护理研究可信度不高、对护理研究缺乏认识、没有知识丰富的同事共同讨论新观点、没有时间去阅读护理文献及试用成果分别占92.6%、83.5%、70.0%、60.7%、51.0%及53.5%,是重要的阻碍因素.结论 管理部门应重视护理成果的转化,及时更新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组建成果应用合作团队等,以加速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997.
甘露醇加肥皂水保留灌肠治疗老年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有效且易被老年患者接受的治疗便秘的方法。方法将90例老年便秘患者按入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甘露醇加肥皂水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肥皂水灌肠。结果观察组灌肠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灌肠液保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利用甘露醇加肥皂水保留灌肠可有效解除便秘,易于被老年便秘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并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5-Fu/LV)配合放疗治疗晚期复发直肠癌患者的增效作用与毒性反应。方法:23例无法手术的晚期复发直肠癌患者进行盆腔放疗,在放疗的第1、5同前一天开始给予L-OHP30mg/m。静滴0.5h,LV100mg/m^2和5-Fu375mg/m^2静滴4h,连用4d。25例单纯放疗者为对照组。结果:放疗结束时,观察组局部症状缓解率较对照组高,尤其对会阴区下坠疼的改善明显(P〈0.05),且转移症状亦有所缓解。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8.3%、48%(P〈0.05),完全缓解分别为8.7%、4.0%。主要毒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静脉炎,骨髓抑制。结论:利用低剂量L-OHP并5-Fu/LV的增敏作用配合放疗治疗晚期、复发直肠癌可提高近期疗效,改善症状,尤其对于伴远外转移者,为理想、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9.
脑动静脉畸形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动静脉畸形(AVM)实验性动物模型建立是研究AVM必不可少的。建立脑AVM实验性动物模型最常用的动物是猪,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猪的脑AVM模型建立的方式:利用猪的自然奇网模式,颈动脉一颈内静脉瘘模式,奇网一海绵窦交通模式,利用导管形成AVM模型以及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端一端吻合模式。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完善,对脑AVM的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的认识定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会更有力地有助于AVM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氧化苦参碱抑制人肝癌细胞EGF和EGFR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EGF及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肝癌细胞株BEL-7402在37℃、5%CO2条件下培养、传代。按氧化苦参碱浓度分为1000μg/ml、500μg/ml、250μg/ml3组,对照组不加氧化苦参碱,每组设6个平行孔,每孔加入细胞1×105/ml,培养24h、48h和72h,分别进行EGF及EGFR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均抑制EGF和EGFR在人肝癌细胞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EGF和EGFR表达阳性率下降显著,在1000μg/ml组24h、48h和72h的EGF和EGFR阳性率均较500μg/ml组和250μg/ml组同时段的阳性率下降显著(P〈0.05,P〈0.01)。500μg/ml组和250μg/ml组同时段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氧化苦参碱对EGF和EGFR的抑制途径可能是其抗肝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