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44篇
  免费   4431篇
  国内免费   2724篇
耳鼻咽喉   1009篇
儿科学   746篇
妇产科学   289篇
基础医学   2711篇
口腔科学   881篇
临床医学   5309篇
内科学   3664篇
皮肤病学   440篇
神经病学   920篇
特种医学   2127篇
外科学   3875篇
综合类   12428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4533篇
眼科学   440篇
药学   5077篇
  59篇
中国医学   4720篇
肿瘤学   2362篇
  2024年   169篇
  2023年   565篇
  2022年   1418篇
  2021年   1773篇
  2020年   1524篇
  2019年   828篇
  2018年   843篇
  2017年   1274篇
  2016年   885篇
  2015年   1716篇
  2014年   2242篇
  2013年   2882篇
  2012年   4275篇
  2011年   4635篇
  2010年   4069篇
  2009年   3615篇
  2008年   3761篇
  2007年   3515篇
  2006年   2989篇
  2005年   2304篇
  2004年   1694篇
  2003年   1358篇
  2002年   985篇
  2001年   896篇
  2000年   650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手术的炎性反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全身和腹腔炎性反应的差异,为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1例2004年4-8月间收治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25例(LAP组),开腹手术26例(OPEN组)。术毕骶前留置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炎性反应及与手术相关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SA分级、术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肿瘤Dukes分期和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中,LAP组占有明显优势(P<0.05)。腹腔引流量在术后第1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d,LAP组明显低于OPEN组(P<0.05)。LAP组术后第1天,周围血中性粒细胞[(7.30±2.62)×10~9/L]、白介素(IL)-10[(19.46±3.31)pg/ml]和C反应蛋白(CRP)[(2.76±2.17)mg/dl]水平均显著低于OPEN组(P<0.05)。术后第4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腹腔引流液的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LAP组IL-10 [(22.53±15.47)pg/ml]明显低于OPEN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腹腔炎性反应与开腹手术相当,而全身炎性反应较开腹手术轻。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临床上体现出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天数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32.
目的从三列凹顶藻Laurenciatristicha中寻找具有多样性结构的倍半萜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采用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借助包括一维和二维NMR等波谱方法和X-单晶衍射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分离得到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素(aplysin,)、海兔阿普里醇(aplysinol,)、去溴海兔阿普里醇(debro-moaplysinol,)、凹顶藻联苯(laurebiphenyl,)、约翰斯顿醇(johnstonol,);在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模型上,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化合物对HeLa细胞显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他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无明显毒性,IC50均大于10.0μg/mL。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三列凹顶藻中得到,化合物对HeLa细胞具有中等强度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  相似文献   
33.
胃癌前哨淋巴结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8例胃癌前哨淋巴结术中染色后显影的范围及特征。术中向肿瘤边缘的正常胃壁浆膜下肌层、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观察淋巴结显影的情况;切取各站淋巴结行病理检查。结果 288例胃癌术后病理诊断为T1期102例,T2期126例,T3期60例。术中成功显影270例,阳性率为93.8%。102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前哨淋巴结(SNs)与非前哨淋巴结(non—SNs)均有转移者66例,仅前哨淋巴结有转移者18例,仅非前哨淋巴结有转移者18例。结论 通过前哨淋巴结,术中能准确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在手术治疗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患者中,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有望免除常规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34.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应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外伤至手术时间与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例患者获平均(3.2±2.5)年(1~11年)随访。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骨折周围再骨折2例,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年龄是引起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还与骨质情况及内固定技术有关。本组16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坏死率为13.8%。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主要是骨折类型,其次为骨折复位情况。结论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多。②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高龄患者,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③内固定术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牢靠,以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脑组织氧分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CD10表达在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0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其中包括15例滤泡性腺瘤、15例腺瘤性甲状腺肿、30例乳头状癌(包括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性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中,7例表达CD10(77.8%),10例滤泡性癌中8例表达CD10(80.0%);CD10在非滤泡型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腺瘤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对CD10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3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内毒素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factor—binding protein,IGFBPs)及其超家族功能的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有研究表明IGFBPs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而临床检测和动物实验表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有研究显示内毒素可诱导循环中某些IGFBPs和其肝脏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癫(癎)患者先兆症状的发生比例、临床表现,为正确诊断治疗癫(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1028例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癫(癎)患者的先兆发生率、临床表现、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结果.比较伴或不伴先兆的部分性发作癫(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脑电图、神经影像学的差异以及腹部先兆在颞叶内外侧癫(癎)出现比例的差异.结果 部分性癫(癎)725例,484例(66.8 % )出现先兆;全面性发作者303例,无一例患者出现先兆.64例患者出现2种或2种以上的先兆表现;14例出现持续性先兆的癫(癎)患者.1028例患者中脑电图异常547例(53.2 % ),影像学异常217例(21.1 % ).484例有先兆症状的患者中286例脑电图异常(59.1 % ),126例(26.0 % )影像学异常.伴或不伴先兆的部分性发作癫(癎)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部先兆在颞叶内外侧癫(癎)出现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877,P<0.01).结论 癫(癎)患者先兆症状多样,分析先兆症状对于癫(癎)分型、病灶定位以及合理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腹股沟区淋巴静脉分流加硝酸银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的疗效。方法 采用2%硝酸银肾盂灌注加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与大隐静脉主干吻合方法治疗乳糜尿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46岁。病史6个月~30年,平均3.6年。乳糜尿来自左肾14例,右肾12例,双肾2例。结果 术后3d内尿乳糜试验转阴者8例,7d转阴者17例,11d转阴者3例。27例随访3~12年,复发3例,复发率11%。结论 腹股沟区淋巴静脉分流加硝酸银肾盂灌注是治疗乳糜尿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餐后低氧的关系.方法51例COPD急性加重期后的患者连续监测就餐前后SpO2,同时记录饮食情况并换算为各营养素的量.结果营养不良组COPD患者餐后SpO2低于餐前,降低幅度超过3%(P<0.05),进餐时间相对延长,营养物质摄入减少.SpO2变化与单位体质量总热量的摄入呈负相关(P<0.05).结论重度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能与患者进餐后发生的缺氧、低氧血症有关,在营养支持中应考虑采取适当措施干预就餐引起的相关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