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89篇
  免费   5711篇
  国内免费   4746篇
耳鼻咽喉   614篇
儿科学   518篇
妇产科学   577篇
基础医学   6781篇
口腔科学   875篇
临床医学   8059篇
内科学   8268篇
皮肤病学   482篇
神经病学   3035篇
特种医学   22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7篇
外科学   5652篇
综合类   10880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3911篇
眼科学   1434篇
药学   6597篇
  70篇
中国医学   3793篇
肿瘤学   5074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852篇
  2022年   1493篇
  2021年   2944篇
  2020年   2328篇
  2019年   1997篇
  2018年   2120篇
  2017年   1899篇
  2016年   1823篇
  2015年   2860篇
  2014年   3316篇
  2013年   2858篇
  2012年   4287篇
  2011年   4599篇
  2010年   2962篇
  2009年   2293篇
  2008年   2983篇
  2007年   3108篇
  2006年   3141篇
  2005年   2878篇
  2004年   2182篇
  2003年   2410篇
  2002年   2122篇
  2001年   1814篇
  2000年   1589篇
  1999年   1492篇
  1998年   1081篇
  1997年   988篇
  1996年   711篇
  1995年   720篇
  1994年   616篇
  1993年   317篇
  1992年   418篇
  1991年   350篇
  1990年   271篇
  1989年   270篇
  1988年   196篇
  1987年   144篇
  1986年   127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将医院诊治的1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成两组,采用常规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定为对照组,55例,在蓝光治疗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的患儿定为观察组,55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8.18%和87.27%,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和1周,两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下降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5.12±1.21)d,对照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7.21±1.22)d,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常规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散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112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层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长径[<5 cm和≥5 cm分别为37.75%(211/559)、52.26%(289/553),χ^2=23.666,P<0.01]、大体类型[浸润、溃疡、蕈伞、隆起分别为37.04%(20/54)、47.52%(432/909)、34.33%(23/67)、69.51%(57/82),χ^2=13.787,P=0.003]、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4.11%(102/299)、49.00%(317/647)、48.80%(81/166),χ^2=19.771,P<0.01]、错配修复缺陷(dMMR)[是和否分别为26.34%(64/243)、50.17%(436/869),χ^2=43.996,P<0.01]、神经侵犯[是和否分别为48.17%(421/874)、33.20%(79/238),χ^2=16.954,P<0.01]、脉管侵犯[是和否分别为79.16%(338/427)、23.65%(162/685),χ^2=327.493,P<0.01]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阳性(≥5 mg/ml)和阴性(<5 mg/ml)分别为52.87%(249/471)、39.16%(251/641),χ^2=20.162,P<0.01]和CA199[阳性(≥35 U/ml)和阴性(<35 U/ml)分别为59.33%(124/209)、41.64%(376/903),χ^2=21.465,P<0.01]分层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和术前CA199阳性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OR=13.006,95%CI 9.329~17.276,P<0.01;OR=2.194,95%CI 1.513~3.181,P<0.01),dMMR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279,95%CI 0.190~0.411,P<0.01)。结论脉管侵犯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的检测可以作为预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为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 miR-9 通过靶向 E 盒结合锌指蛋白 2(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 2,ZEB2)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分析miR-9在SCLC中的作用及其工作机制。方法:采用qPCR、WB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7例SCL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ZEB2的表达。采用TargetScan预测miR-9的潜在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qPCR和WB法进行验证。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9和ZEB2 过表达对 NCI-H446 的生物学行为影响,WB法检测对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miR-9过表达NCI-H446细胞构建SCLC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miR-9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SCLC组织中ZEB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miR-9在ZEB2的3'' UTR上具有潜在的结合位点,与对照组相比,miR-9过表达组NCI-H446细胞中ZEB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促EMT蛋白表达减少,而同时过表达ZEB2能够逆转上述影响。体内实验中,miR-9过表达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miR-9组裸鼠肿瘤组织中和ZEB2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miR-9通过靶向调控ZEB2从而抑制SCLC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以及NCI-H446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模型分为试验组(n=44)和对照组(n=39),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置钉准确性、矫形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其中男童47例,女童36例,平均手术年龄5.98 (1.5~13)岁。行半椎体切除术40例,Ponte截骨术31例,经椎弓根截骨术8例,全脊椎切除术4例。随访时间24~35个月。试验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80.92±16.74) min (201.51±27.6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8,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340.23±89.52) mL vs.(392.64±100.41) mL]及术中透视次数(4.36±0.89 6.05±1.28)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3.55%vs 79.91%)(X^2=218.00,P<0.05),平均置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24±1.05) min vs.(8.35±2.2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P<0.05)。两组患儿矫形率无明显差异(t=-1.135,P=0.272)。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胸膜损伤、硬膜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能清晰、直观显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脊柱结构及形态,为制定手术计划及手术置钉提供帮助,从而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5.
36.
37.
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肝二病区收治的112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抗病毒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将2017年收治的112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8年收治的98例患者的作为研究组实施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3.88%(92例),远高于常规组的77.68%(87例),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