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633篇
  免费   13335篇
  国内免费   8752篇
耳鼻咽喉   1516篇
儿科学   1888篇
妇产科学   844篇
基础医学   11069篇
口腔科学   2389篇
临床医学   15723篇
内科学   14368篇
皮肤病学   1424篇
神经病学   4298篇
特种医学   61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4920篇
综合类   34453篇
现状与发展   33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13707篇
眼科学   1982篇
药学   15954篇
  160篇
中国医学   12825篇
肿瘤学   8004篇
  2024年   322篇
  2023年   1545篇
  2022年   3578篇
  2021年   5381篇
  2020年   4622篇
  2019年   2996篇
  2018年   3256篇
  2017年   3994篇
  2016年   3531篇
  2015年   5976篇
  2014年   7624篇
  2013年   9058篇
  2012年   13078篇
  2011年   13427篇
  2010年   11625篇
  2009年   10018篇
  2008年   10639篇
  2007年   10074篇
  2006年   9275篇
  2005年   7521篇
  2004年   5409篇
  2003年   5034篇
  2002年   4180篇
  2001年   3330篇
  2000年   2365篇
  1999年   1101篇
  1998年   479篇
  1997年   464篇
  1996年   355篇
  1995年   278篇
  1994年   232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CVD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EAT)通过分泌外泌体(EXO)和生物活性物质促进AS进展,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EAT中的关键基因,探讨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联合CAD患者EXO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推测EAT来源EXO间DEGs并进行验证,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探讨EAT在CAD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关于EAT的数据集GSE64554、GSE120774,根据临床信息将EAT的测序数据分为CAD组和健康对照组,使用R语言及相关软件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使用R语言筛选CAD组与健康对照组EAT间DEGs,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评估所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可能参与其调控的转录因子。构建GSE64554数据集中EAT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获取同CAD表型相关的基因模块,将所获EAT间DEGs与模...  相似文献   
992.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有研究证明其与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有关,目前全球心房颤动的患病人数超过了3 300万,预计未来40年内其患病率将增加1倍以上。多年来,医学相关人员在探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开创改进其治疗方法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管理仍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尽管心房颤动治疗的手术消融和导管消融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对于心房颤动最佳的治疗方式、消融能量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导管消融通常需要多次手术且成功率低,而手术消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鉴于心脏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结合导管及微创手术消融诞生了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型策略——混合消融模式。混合消融克服了导管消融和微创手术消融的缺点,减少了不良结局,在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尤其是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心房颤动消融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目前混合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这种新型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临床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993.
马勇  高伟波  朱继红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7):2120-2124
背景细菌性肝脓肿(PLA)是临床常见的内脏器官感染性疾病,既往PLA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 分析PLA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161例因PLA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发病症状(发热、腹痛、恶心、呕吐)、既往病史信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胆疾病、恶性肿瘤);收集患者入院时辅助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单核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Scr)、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收集患者肝脓肿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超声)结果(是否多个脓肿)、病原学检查结果(血培养、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比例);收集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根据外周血PLT是否<1...  相似文献   
994.
余晓刚  朱晓丹  周法庭  孙志民  郭庆  张蓉 《西部医学》2023,35(7):970-975+981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分析血管内皮细胞调控胃癌细胞发生转移的机制。方法 设置对照组和共培养组,分别将正常培养基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条件培养基作用于胃癌细胞HGC27,采用MTT法和划痕试验检测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设置Control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以HUVEC的条件培养基作用于胃癌细胞6、12和24 h,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物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 MTT及划痕试验表明HUVEC条件培养基促进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和迁移。与Control组比较,间接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形态呈间充质状改变,丝状伪足样凸起数量显著增加。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间接共培养后胃癌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和MMP-9逐渐增加,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ZO-1和Occludin的表达也逐渐下降,细胞膜分布减少。结论 间接共培养下,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上调胃癌细胞MMP-9,破坏紧密连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995.
段文江  陈勇  丁一  刘国印 《西部医学》2023,35(8):1152-1157
探讨血清炎性因子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中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骨折患者,均予以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分为延迟愈合组(37例)和正常愈合组(61例)。分别于骨折后1、4、8、12周采集患者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人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肽原(PINP)、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骨生化代谢指标水平,并采用Pearson分析骨生化代谢指标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 骨折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愈合组(P<0.05),且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延迟愈合组炎症因子水平波动较正常愈合组更明显(P<0.05)。骨折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BGP、PINP、ALP、IGF-1等骨生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各时间点血清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骨折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BGP水平逐渐升高并高于正常愈合组,血清IGF-1水平逐渐升高但低于正常愈合组,骨折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PINP水平低于正常愈合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BGP呈正相关(r=0.523,P<0.001),与血清IGF-1呈负相关(r=-0.467,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骨折8周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曲线下面积高于0.7,提示其具有较好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对骨折延迟愈合诊断的灵敏度更高(P<0.05)。结论 延迟愈合骨折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指标水平随骨折时间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波动明显,且术后8周时血清炎症因子对预测骨折延迟愈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李强  胡勇  范志航  程松苗 《西部医学》2023,35(8):1193-1196+1202
对比骨桥栓桩与界面螺钉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700例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股骨隧道均以横穿钉固定。按移植物胫骨端固定方式分为骨桥栓桩组(380例)及界面螺钉组(32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胫骨隧道大小、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及术后12个月关节松弛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胫骨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桥栓桩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界面螺钉组(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胫骨隧道大小、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及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隧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P<0.05)。结论 对于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采用骨桥栓桩胫骨端固定方式可取得与界面螺钉固定相当的临床效果,但骨桥栓桩固定更具医疗经济优势,是一种可广泛推广的胫骨端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究miR-21靶向E2F1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活性及裸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为5组,即MDA-MB-231组、miR-21 inhibitor组、miR-NC inhibitor组、siRNA-E2F1组和siRNA-NC组。检测细胞中miR-21表达(RT-PCR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MTT法)、侵袭(Transwell法)、迁移(划痕实验)和凋亡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E2F1蛋白表达;检测miR-21与E2F1的靶向关系(双荧光素酶实验报告)。结果MDA-MB-231细胞中miR-21表达明显高于MCF10A细胞(P<0.05);miR-21 inhibitor组细胞细胞中miR-21表达明显低于MDA-MB-231组(P<0.05)。与MDA-MB-231组相比,miR-21 inhibitor组细胞吸光度值、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和细胞中E2F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升高(P<0.05);MDA-MB-231组细胞吸光度值、侵袭、迁移、凋亡能力和细胞中E2F1蛋白表达与miR-NC inhibito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软件显示E2F1的3′UTR端与miR-21有碱基互补结合点位。通过向MDA-MB-231细胞中转染野生型E2F1(E2F1-WT)时,miR-21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21组和miR-NC组突变体荧光素酶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NA-NC组相比,siRNA-E2F1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细胞中E2F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增加(P<0.05)。与miR-NC inhibitor组裸鼠移植肿瘤第8天时相比,miR-21 inhibitor组裸鼠肿瘤体积明显降低,肿瘤抑制率为45.3%(P<0.05)。结论低表达miR-21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促进凋亡,且抑制裸鼠移植瘤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2F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随着我国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开展和推广应用,艾滋病已经从“世纪绝症”变成可防、可控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推陈出新,药物的有效性、耐药屏障、安全性和耐受性等不断提高,使得临床制定ART方案时可选择的药物极大增加。本文对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30余年的变迁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9.
<正>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在近50%的癌症患者及超过70%的晚期癌症患者中癌痛从中度到重度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癌痛是肿瘤姑息治疗中需优先解决的问题[2]。有效的疼痛治疗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及其与认知状态和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PSCI患者32例、卒中后无认知障碍(post stroke with no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患者44例和无卒中对照者25例,检测并对比3组中FC水平以及PSCI组治疗前后的FC水平。对PSCI组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并检测血清C 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PSCI组、PSNCI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未见明显差异,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在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SCI组FC水平显著高于PSNCI组和对照组(P<0.01)。对PSCI患者改善认知治疗1个月后,PSCI患者F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PSCI组中,FC水平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CRP水平和血清IL 6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PSCI患者FC水平升高,与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在PSCI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