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70篇
  免费   4351篇
  国内免费   2429篇
耳鼻咽喉   395篇
儿科学   848篇
妇产科学   351篇
基础医学   2497篇
口腔科学   899篇
临床医学   5133篇
内科学   3350篇
皮肤病学   496篇
神经病学   1037篇
特种医学   1700篇
外科学   3674篇
综合类   12467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5071篇
眼科学   382篇
药学   5285篇
  64篇
中国医学   4746篇
肿瘤学   1950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1360篇
  2021年   1777篇
  2020年   1549篇
  2019年   807篇
  2018年   846篇
  2017年   1178篇
  2016年   881篇
  2015年   1664篇
  2014年   2255篇
  2013年   2773篇
  2012年   4148篇
  2011年   4321篇
  2010年   3971篇
  2009年   3572篇
  2008年   3617篇
  2007年   3434篇
  2006年   3078篇
  2005年   2472篇
  2004年   1662篇
  2003年   1251篇
  2002年   917篇
  2001年   880篇
  2000年   638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5篇
  1954年   5篇
  1935年   3篇
  193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31.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之一。转录组是特定条件下细胞内全部转录产物的总和,包括编码mRNA和非编码RNA。研究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鳞癌细胞在基因转录水平和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具有不同转录表达谱。微小RNA(miRNA)可通过抑制转录产物的翻译,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影响cSCC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作为cSCC诊断、预测预后和治疗靶点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回顾分析cSCC的miRNA表达谱,主要对其中经实验证实表达上调和下调的miRNAs在cSC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研究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0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385名。搜集其基本资料、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等。根据T值将这些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233例)、骨量减少组(101例)和骨量正常组(51例),比较三组间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在骨质疏松组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5);随着骨密度的降低,1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逐渐升高,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示P1NP、BG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25(OH)D_3与骨密度呈现正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骨折风险并及时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对21例髋臼爆裂性骨折伴股骨头脱位的手术治疗,探讨处理此类损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方法:术前 X片及CT片明确骨折及脱位类型,采用患侧扩大的髂股入路或Langenbeck-Kocher入路,显露髂骨内外板及小骨盆内壁、髋臼前后柱,必要时显露坐骨大切迹,保持股骨头于脱位状态,直视下复位各骨折块尽量达到髓关节内软骨面光滑圆弧,在骨折复位状态下行内固定,之后使股骨头复位入髋臼,术后皮牵引,早期锻炼。结果:术后21例随访12~36个月, 骨折均愈合好,髋臼内壁形态光滑,元再脱位或创伤性关节炎症状出现。结论:髋臼爆裂性骨折伴股骨头脱位的病例,早期手术恢复髋臼内壁软骨面光滑圆弧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肢功能,能有效地防止髓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手术切口的选择是复位成功的关键,同时深静脉栓塞、坐骨神经的损伤及异位骨化的预防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单侧液压脑损伤(FPI)对大鼠双侧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和CA1区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模型,脑标本分为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假手术对照)、FPI损伤同侧组和FPI损伤对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水平切片GFAP表达,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结果FPI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门区和CA1区GFAP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FPI损伤同侧组兴奋性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的斜率比其他两组显著增大(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易化(PPF)比值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幅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抑制(PPD)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对双侧海马均可产生影响,导致双侧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弱。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后再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2例单侧PVP术后症状再次加重的PD患者实施STN-DBS手术,其中4例行毁损灶对侧的STN-DBS,8例行双侧STN-DBS。结果STN-DBS对本组12例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双侧STN-DBS的效果尤为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1),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中电生理记录显示毁损灶同侧的细胞放电明显低于正常情况。结论曾行单侧PVP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可减少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36.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其微创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完成手术44例,其中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24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20例;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例。结果手术中无副损伤。手术后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是治愈出院。3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未发现残余结石及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极大的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37.
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取肘后内侧切口,尺神经常规前置,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结果]46例病人随访1 a以上,肘关节功能优良,其中1例轻度肘内翻畸形,无继发性尺神经伤.[结论]此方法一期解决骨折复位固定并避免术后并发症,创伤小,患者易接受,适合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38.
探讨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97例城市青少年心理热线电话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与父母沟通障碍、不良情绪、沉迷网络、青春期性困惑和躁动是青少年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城市青少年特征、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和现行的教育方式、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等提出相应对策,认为城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及教育培训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9.
环氧乙烷的危害及医院消毒工作中的安全防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环氧乙烷(EO)的理化特点、毒性、工作场所空气EO浓度限量和医院消毒的EO暴露风险与防范等方面论述了EO的危害与防护.提出正确安装EO灭菌器,合理布局消毒室,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止意外和中毒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0.
北京地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12所医院202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经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及其不良事件,探讨使用rt-PA的最佳剂量及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287例发病6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男201例,女86例,年龄38~80岁,平均64岁。所有患者均伴有偏瘫,头颅CT未见出血及责任梗死灶,无溶栓禁忌证。202例接受rt-PA治疗,分为A组与B组,A组88例,给予rt-PA 0.9 mg/kg。B组114例,给予rt- PA0.6~0.8 mg/kg。C组(对照组)85例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等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1d、21 d、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A组、B组分别与C组90 d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比有显著差异。A组、B组及C组的基本痊愈及显著改善率分别为69%、77%及40%.A组、B组分别与C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7.96%、4.38%及0%。症状性出血(4.55%、2.63%及0%),非症状性出血(2.63%、1.75%及0%)。结论超早期脑梗死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不同剂量的rt-PA均减轻了脑梗死的致残率,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中国人rt-PA溶栓治疗最佳剂量尚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