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0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389篇
耳鼻咽喉   38篇
儿科学   6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88篇
口腔科学   89篇
临床医学   854篇
内科学   416篇
皮肤病学   102篇
神经病学   123篇
特种医学   277篇
外科学   605篇
综合类   1537篇
预防医学   562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622篇
  1篇
中国医学   407篇
肿瘤学   2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618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632篇
  2009年   573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483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建立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将健康豚鼠42只,随机分为致敏组(n=32)和对照组(n=10).致敏组经腹腔、四肢皮下注射豚草花粉变应原免疫4周后,鼻腔滴入豚草花粉变应原;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结果致敏组28只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体征(评分》5分),鼻腔分泌物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及鼻粘膜水肿、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P《0.001).本实验建立的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为过敏性鼻炎,特别是豚草花粉变应原所致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及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方法对鼻息肉组织76例和正常鼻腔粘膜组织32例进行定量测定,同时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定量计数。结果:(1)鼻息肉上皮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高于正常鼻腔粘膜(P<0.001),(2)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相关(P<0.05)。结论:上皮细胞增殖活跃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占重要地位,而嗜酸性粒细胞的多少与其上皮细胞增殖相关,说明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发病过程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一种连续在位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方法:应用芘丁酸光纤化学传感器和计算机联用在线技术及中国药典(1995版)规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UV)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片剂的体外溶出度。结果:在药典规定的测定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0.9980。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18%和1.56%,当信噪比为3时检测限为0.56μg/ml。用中国药典(1995版)规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作对照并进行评价,P>0.05,显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法改变传统的取样分析模式,实现了响应快速、准确、灵敏的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64.
u—PA和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因子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20例人肾穿活检标本中各型肾炎的u-PA、PAI-1、Ⅳ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以及肾小球内PCNA阳性细胞核数,用图像分析方法对其u-PA和PAI-1进行光密度定量。结果各型肾小球肾炎中u-PA和PAI-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轻微病变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各组中两者表达强度有所不同,PAl-l的阳性强度基本上高于同组的u-PA,两者差异显著(P<0.05)。u-PA的表达增强与肾小球Ⅳ型胶原的积聚和PCNA阳性细胞核数的增多明显相关(r=0.761、r=0.811,P<0.05);而PAI-1的表达则主要与肾小球内Ⅳ型胶原增多相关(r=0857,P<0.05)。结论u-PA和PAI-1的异常表达是影响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使用益气活血类方剂干预的用药规律,预测核心药物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使用益气活血类方有效干预的文献,对方中使用的药物进行频数、聚类及关联分析,依据关联规则选取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核心药物,构建核心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筛选纳入232篇文献,涉及中药处方177首,包含中药119味,累计使用频次1903,以黄芪为首的高频药物28味,所有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6种,药味总频次191,归经总频次292。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0组支持度较高的中药组合,其中支持度与置信度最高的二联药物组合为“黄芪-川芎”,三联药物组合为“黄芪-川芎-地龙”。网络药理学分析收集黄芪、川芎、地龙的活性成分30个;筛选“黄芪-川芎”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点91个,“黄芪...  相似文献   
66.
天然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资源、种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效如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抑菌、心脏保护、预防肥胖与糖尿病等多种药效作用。目前,植物多酚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利用纳米、微胶囊等技术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产生较好的生物学效应。以植物多酚为研究对象,通过Phenol-Explorer等数据库挖掘,结合文献研究,综述其在植物中的分布、种类、生物活性及开发利用现状,为植物多酚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植物多酚新资源的发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评价认知功能疗法在非特异性慢性腰痛中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认知功能疗法对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篇文献,共43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认知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身体残疾指数[SMD=-0.77,95%CI(-0.97,-0.56),P<0.001],能减轻患者疼痛[SMD=-0.69,95%CI(-0.89,-0.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功能疗法能有效改善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的身体残疾指数,并减轻患者疼痛感.但本文纳入的高质量证据有限,日后还需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8.
四君子合剂的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志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14-615
目的:鉴别四君子合剂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建立简便、灵敏、可靠的薄层色谱(TLC)法。结论;可用于本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9.
蒲辅周辨治小儿腺病毒肺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辅周对小儿腺病毒肺炎的辨治有独到见解。诊断上,重视辨发热,求病本;察舌象,辨病性;守病机,辨病证。用药效法叶天士,擅长轻灵,立求纯正。同时,药不避辛温,对甘草、苦杏仁、法半夏、橘红等辛温类药物的运用独有心法。治疗上,依发病季节、天时寒温的不同及病程之发展变化,随机立法遗方,极尽变化之妙。恢复期调理侧重肺胃。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4 0例 BTCC患者 5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 ,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BAX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 β 型受体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 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阳性率为 82 % (33/ 4 0 ) ,D9S16 2、D16 S4 76、D9S5 4、FGA和干扰素 (IFN) - A1位点改变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2 3/ 4 0 )、 4 2 % (17/ 4 0 )、 38% (15 / 4 0 )、 4 8% (19/ 4 0 )和 5 5 % (2 2 / 4 0 ) ,阳性检出率与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 ,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发生微卫星改变的 33例中 ,33% (11/ 33)和 4 2 % (14 / 33)分别可见 TGF- β 型受体基因和 BAX基因的移码突变。结论 检测染色体微卫星的改变是 BTCC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有效手段 ,染色体微卫星改变可能是 BTCC发生过程中多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