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我们自1973年1月至1981年12月收治的725例乳癌中发现男性乳癌15例,均有16个月以上的随访,现就其临床和病理特点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文15例按1982年全国乳腺癌病理专业制定的《乳腺癌组织学分型补充修订意见》的标准分型;按Broder氏法进行恶性度分级;按Elston癌周淋巴细胞反应标准进行分度;并将癌周弹力纤维增生分为四级。并以选择10个×100视野所见为标准对每例进行分级。发病年龄为35~75岁,平均59.3岁。51岁以下12例,51~60岁和61~70岁各5例,70岁以上2例。诊断 15例的首发症状均为乳内肿块。男性乳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探讨ω-3脂肪乳剂减轻重症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SIRS患者96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20%中长链脂肪乳剂500 mL/d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ω-3脂肪乳剂100 mL/d静滴治疗,治疗持续1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L(白介素)-1、IL-6、IL-8、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并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RP、PCT、IL-1、IL-6、IL-8、ALT和AST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CRP、PCT、IL-1、IL-6、IL-8、ALT和AST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脂肪乳剂减轻重症患者SIRS的临床效果显著,预后提升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6年8月送检标本,分析其中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结果本院2011年1月至2016年8月,分离出160株粪肠、210株屎肠球菌;其中,屎肠球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80%,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较低。但两种肠球菌均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均在较高的敏感性。结论本院分离出来的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主要来源于尿液标本,两种肠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谱有显著差异,因此,临床中需加强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PV L1壳蛋白与p16INK4A联合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薄层液基细胞学(TCT)及宫颈活检检查患者226例,根据宫颈活检病理诊断分为炎症组、CIN组、鳞形细胞癌(SCC)组。TCT标本检测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宫颈活检标本检测p16INK4A的表达,将检测结果行相关分析。结果病理分级与HPV L1壳蛋白阳性率呈负相关(P<0.01),与p16INK4A阳性率呈正相关(P<0.01)。与SCC组比较,CIN组HPV L1壳蛋白阳性率明显升高,而p16INK4A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 HPV L1壳蛋白与p16INK4A均可作为CIN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时,HPV L1(+)/p16INK4A(-)提示宫颈病变无进展或有消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危险预知训练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新护士入科时间,将2018年8月入手术室的新护士23名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培训方法进行带教;将2019年8月入手术室的24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实施危险预知训练.培训6个月后比较两组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安全态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培训后观察组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安全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工作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手术室新护士开展危险预知训练,能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安全态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1b(HNF-1b)在糜烂性毒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CEES)诱导人源性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0.4、0.6、0.8、1.0和1.2 mmol/L)的CEES染毒BEAS-2B细胞24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采用DCFH-DA和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总活性氧(ROS)和线粒体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EAS-2B细胞中HNF-1b蛋白的表达。再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过表达HNF-1b的BEAS-2B细胞系,用1 mmol/L CESS处理24 h后,分别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MitoSOX和DHE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和细胞总ROS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6~1.2 mmol/L CEES染毒后细胞活力均降低(P<0.01);细胞形态发生损伤性改变;0.8~1.2 mmol/L CEES染毒后细胞总ROS和线粒体ROS水平均增加(P<...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5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通过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磁共振显像(MRI)、肺动脉造影确诊,入院后均行CRP、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UCG)、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 CRP≥10 mg/L共24例,其中大面积肺栓塞12例(50.0%),次大面积11例(45.8%),小面积栓塞1例(4.2%),死亡6例(25.0%);UCG示右心室功能不全24例(100.0%),肺动脉高压24例(100.0%),心电图示右心室负荷过重20例(83.3%),PaO2<60mm Hg 22例(91.7%);晕厥8例(33.3%),心源性休克9例(37.5%).CRP<10 mg/L者32例,其中大面积肺栓塞3例(9.4%),次大面积6例(18.8%),小面积23例(71.8%),死亡1例(6.3%);UCG示右心室功能不全13例(40.6%),肺动脉高压16例(50.0%),心电图示右心室负荷过重15例(46.9%),PaO2<60mm Hg 11例(34.4%);晕厥2例(6.3%),心源性休克4例(12.5%).2组比较,大面积栓塞发生率、病死率、次大面积栓塞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辅助检查右心室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负荷过重、PaO2<60 mm Hg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症状和体征中晕厥、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RP可作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指标,可以帮助明确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90例患者中死亡病例,并作为预后不良组,余患者作为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 90例患者中死亡24例,为预后不良组,患者ICU治疗时间显著短于预后良好组患者,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乳酸清除率、血小板计数及白蛋白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CRE、cTnⅠ及BNP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2.062,P=0.000)、SOFA评分(OR=3.114,P=0.033)、cTnⅠ(OR=1.792,P=0.000)及BNP(OR=2.308,P=0.006)是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血乳酸清除率(OR=0.675,P=0.004)和白蛋白水平(OR=0.548,P=0.000)是其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与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白蛋白水平相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充气式加温仪中低档保温温度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核心体温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脊柱俯卧位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档组和中档组各30例。对照组为室温被动保温,另两组采用Bair Hugger 750充气加温仪进行主动保温,低档组选择32℃保温,中档组选择38 ℃保温。比较3组手术患者术中核心体温、低体温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尿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麻醉开始前、麻醉诱导后30 min 3组间鼓膜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60 min后各时间点核心体温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档组鼓膜温度T2(36.77±0.26)℃、T3(36.76±0.20)℃、T4(36.83±0.24)℃、T5(36.79±0.24)℃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组发生低体温2例(6.7%)、低档组发生低体温4例(13.3%)、中档组发生低体温0例,3组间低体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档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组与低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中出血量、尿量、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8 ℃中档保温能有效预防低体温发生,能较好维持患者术中正常的核心,而32℃保温有术中患者体温持续下降趋势,存在术中低体温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在重症监护室(ICU)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能否充分体现微创手术的优越性,最终取决于术者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因此及时总结临床应用的经验体会,对提高操作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