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55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1.
目的 利用山羊颈椎模型分析比较颈椎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与其他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植入AC-AFF、钛网+钢板或髂骨块+钢板,人工饲养6个月后羊颈椎模型经处理再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施加载荷为0~150N,加载速率为1.4mm/min,测试的运动工况包括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测量指标包括颈椎的变形与位移、强度和刚度及极限力学性能.结果 三种重建方式中,AC-AFF组在相同载荷作用下应变最小,较钛网+钢板组、髂骨块+钢板组分别小2%~4%(P>0.05)及10%~16%(P<0.05);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或侧屈状态下植骨融合处的应力集中最小;平均水平位移AC-AFF组为0.44 mm,钛网+钢板组为0.51 mm,髂骨块+钢板组为0.70 mm.轴向位移AC-AFF较钛网+钢板小3%~4%(P>0.05),较髂骨块+钢板小16%~24%(P<0.05);AC-AFF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弯曲刚度最高,扭矩及扭转刚度最大.极限破坏实验显示AC-AFF的极限载荷为1107 N,钛网+钢板组为998 N,髂骨块+钢板组为879 N.结论 与钛网+钢板及髂骨块+钢板比较,AC-AFF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412.
颈胸段脊柱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前路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24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C6-T1;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1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单纯骨折脱位2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行颈胸段前路C7,C6,7,T1或C7-T1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通常表现为C8,T1或T2相应节段脊髓神经根症状,其中8例伴有窦性心动过缓,7例出现低血压,6例出现Horner征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其中17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21例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Orion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413.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内固定价值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1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或钛质网笼植骨及AO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104例,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情况以及内植物并发症,并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 结果:94例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个月内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10例三节段手术者融合率为80%,内植物并发症为2.9%(3/104)。全部病例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8分,平均改善率为67.2%。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采用内固定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14.
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在颈椎前路前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随访6-3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4%-100%。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1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随访研究36例(36髋)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分析其外展肌力和测量骨盆正位片上有关参数。结果:36例脱位中,外展肌乏力20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10例;其他综合因素6例。其中17例采用手法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获得成功,19例手法失败或再脱位故行切开复位。结论:THA术后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与手术入路、假体位置、软组织张力等有关;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髋人字石膏固定,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软组织张力低,特别是外展肌力乏力是THA脱位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16.
颈椎前路带锁与非带锁钢板螺钉系统固定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带锁与非带锁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的即刻固定和抗疲劳强度。方法:采用CSLP和Orion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与Acroplate非带锁钢板固定于新鲜羊颈椎椎节,测定其即刻固定强度、抗疲劳强度和钢板螺钉的抗拉出力。结果:锁定状态的CSLP和Orion系统的即刻固定强度和抗疲劳强度均显著高于各自非锁定状态及Acroplate钢板单侧皮质螺钉固定。带锁钢板和相同螺钉长度的非带锁钢板的螺钉抗拉出力无明显差别。结论:锁定机制提高了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的即刻固定强度和抗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417.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术式选择。方法:分析胸椎间盘突出症13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13例均行后方入路侧前方减压术。结果:临床表现均以胸髓损害为主,中央型突出9例,旁中央型4例。MRI可明确显示其类型。13例术后随访平均3.5年(6个月~7年),优良率为84.6%(11/13)。结论:正规理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必要前提,MRI对确诊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价值。侧前方减压能彻底去  相似文献   
418.
珊瑚羟基磷灰石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21例颈椎间盘病变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HA植入术,14例颈椎多节段受压或伴有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先颈后路椎板双开门成形CHA植入术。  相似文献   
419.
在骨科实习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因此医学作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保障,在医学教学领域注入人民网素质教育观念势在必行,培养有高度责任感、健康人格、创造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0.
颈前路术后钛网下沉对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下沉对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下沉,测量手术前后及钛网下沉后颈椎曲度“D”值,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及钛网下沉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并分别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6·5分(P<0·01),发生钛网下沉后18例JOA评分平均增加1·8分,6例平均下降2·1分,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颈椎曲度“D”值平均提高(9·25±2·52)mm(P<0·05),钛网下沉后视发生部位的不同“D”值增减不一,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术后钛网下沉不影响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