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多维度智能化平台对提高儿童皮下免疫治疗(SCIT)的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被诊断为变应性鼻炎(AR)和(或)过敏性哮喘(AS)并接受SCIT的16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增加多维度智能化平台干预的85例患儿被纳入智能组,仅予常规处理的77例患儿被纳入传统组。比较2组患儿初始治疗阶段脱落率、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所用时间,对患儿进行SCIT疗效评估,包括AR症状评分、AS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药物评分,比较2组各量表评分在开始SCIT时及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时的改善情况,并比较2组的满意度。结果 智能组和传统组患儿SCIT的初始治疗阶段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 vs. 7.8%,P < 0.01)。智能组达到维持治疗阶段所用时间短于传统组[15(15,16)周vs.16(15,18)周,P < 0.01]。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时智能组AR症状评分、AS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VAS、药物评分及满意度均优于传统组(P均< 0.01)。结论 多维度智能化平台有助于提高接受SCIT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缩短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所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免疫刺激序列Cp G寡聚脱氧核苷酸(Cp G-ODN)鼻内应用与皮下注射对变应性联合气道疾病(ACAD)模型小鼠下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30只清洁级雌性BALB/c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变应性鼻炎组(AR组)、变应性联合气道疾病组(ACAD组)、变应性联合气道疾病Cp G-ODN鼻内滴入组(Cp G i.n.组)和变应性联合气道疾病Cp G-ODN皮下注射组(Cp G i.d.组)。实验组动物依次进行腹腔卵白蛋白(OVA)和氢氧化铝凝胶基础致敏和3次鼻腔激发,此后OVA或生理盐水(NS)雾化气道激发,正常对照组则给予NS。Cp G i.n.组和Cp G i.d.组分别给予10.0μg Cp G-ODN滴鼻和皮下注射,其它组给予NS滴鼻或皮下注射。观察Cp GODN干预后对鼻腔及下气道病理变化及评分,并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白细胞分类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LISA法测定BALF和脾脏中细胞因子IL-4、IL-5、IL-13和IFN-γ,以及血清OVA特异性Ig E。结果:炎症细胞浸润评分示ACAD组小鼠肺部的病理改变程度高于control组和AR组(P0.01);Cp G i.n.组炎症评分较ACAD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Cp G i.d.组炎症评分较ACAD组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 G i.n.组BALF中的白细胞总数、EOS绝对值计数、EOS百分比、BALF和脾脏淋巴细胞上清液中Th2细胞因子较ACAD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Cp G i.d.组上述指标略低于ACA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Cp G i.n.组血清的OVA特异性Ig E较ACAD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Cp G i.d.组与ACAD组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Cp G-ODN可通过抑制变应性鼻炎而抑制变应性联合气道疾病小鼠的下气道炎性反应,鼻内应用可能较皮下注射更有效。  相似文献   
23.
广州市区哮喘患儿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分析——附39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引起广州市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哮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德国Allergopharma公司生产的过敏原试液对397例广州市区常住儿童哮喘患儿(婴幼儿125例,儿童272例)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397例患儿均顺利完成SPT,有23例出现局部皮肤瘙痒,未作特殊处理,均于30分钟内自行缓解,无1例出现反应剧烈者.397例患儿SPT阳性256例(64.5%),其中婴幼儿组的阳性率为48%(60/125),儿童组的阳性率为78.7%(214/2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常见过敏原的阳性反应程度,婴幼儿组强阳性(||||-)占11.2%,儿童组相应为4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常见的过敏原为屋尘螨,其次为粉尘螨.结论:在广州市区哮喘患儿中,儿童组的SPT的阳性率较婴幼儿组高,其对常见过敏原的阳性反应程度亦更强烈,尘螨是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 13(IL-13)、白细胞介素 4(IL-4)、干扰素 γ(IFN-γ)水平及鼻部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屋尘螨变应原阳性的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儿58例,其中35例接受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为免疫组,其余23例予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药物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分别测定患儿血清IL-4、IFN-γ和IL-13水平,并评估鼻部症状和肺功能。结果: 经过1年治疗后,免疫组鼻部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与药物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因哮喘急性发作而急诊就诊的频率明显少于药物组;与治疗前比较,免疫组血清IL-4和IL-13水平下降,IFN-γ水平及IFN-γ/IL-4升高 (P<0.05),肺功能改善明显(P<0.05);而药物组血清IL-4和IL-13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 (P>0.05),肺功能无改善 (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患儿血清IL-4和IL-13下调, IFN-γ及IFN-γ/ IL-4上调,提示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调节体内T辅助细胞(Th)Th1/Th2细胞的平衡,从而改善患儿鼻部症状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25.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近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壮桂  陈虹 《新医学》2009,40(6):351-354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儿童哮喘的药物和免疫治疗均取得可喜的进展,该文就近年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如支气管扩张药(包括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M胆碱受体阻断药、茶碱类药物)、抗炎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以及联合用药等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方面的所取得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6.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学教研室自2011年至今对进入临床儿科见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获得师生好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7.
通过应用应激理论护理一例骨肉瘤患者,提示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应激源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探索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或消除应激事件带来的不适反应,促进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测量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儿童患者瘦素(leptin)的水平,探讨瘦素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婴幼儿喘息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4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婴幼儿分别于入院后24h内、治疗结束及出院后12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leptin水平,并随访2年.根据患儿喘息发作的情况,分为婴儿哮喘组和非哮喘组;另选10名健康儿童血清标本作对照.结果 BSV感染后喘息发作≥3次的婴幼儿患儿,占41.9%.治疗前,哮喘组和非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2.64,P<0.05).治疗后,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6.23,P<0.05).出院12周后复查,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仍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6.11,P<0.05);而非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05).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喘息发作≥3次的婴幼儿血清leptin水平较健康同龄儿童及非哮喘儿童明显升高,持续高leptin水平可能是BSV感染后婴儿哮喘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评价布地奈德雾化悬浊液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悬浊液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联合氨茶碱,每日1次,疗程5 d.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如补液、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等.结果 布地奈德雾化悬浊液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和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联合氨茶碱均能有效控制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悬浊液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治疗儿童哮喘发作的疗效与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联合氨茶碱相当,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比较婴幼儿喘息发作患者给予免疫调节剂干预治疗后喘息发作的变化,探讨免疫调节剂对婴幼儿喘息预后的影响.方法 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首次发作喘息患儿首诊时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吸氧、糖皮质激素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等对症支持治疗.其中24例为免疫调节剂干预组:泛福舒,3.5 mg/d,每月服10d,疗程3月;基础治疗组19例:仅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200 μg/d,疗程3月.同时选择10例同期在儿童保健门诊做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并于我院儿科哮喘门诊随诊观察或电话跟踪随诊1年,记录喘息再发的次数和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两组患儿1年内反复喘息发作的观察比较,泛福舒干预组患儿喘息发作≥3次的比率为25%,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63.2%),差异有显著性(x2=6.344,P<0.05);在呼吸道感染方面,泛福舒干预组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和健康对照组相当,差异无显著性(t=0.72,P>0.05),基础治疗组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和健康对照组及泛福舒干预组相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3.11、3.92,P<0.05).结论 免疫调节剂能够有效减少婴幼儿喘息发作患者再次发作的次数,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罂幼儿喘息发作患者发展为哮喘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