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正确理解、实时维护是用好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关键.本文统计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我院应用几年来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了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骨伤科医院的临床应用及日常应用中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我国≥18岁居民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政策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体重和腰围知晓信息完整的179 045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分层,年龄、城乡、文化程度等分组计算体重和腰围知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8岁居民体重、腰围知晓情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体重知晓率为45.4%(95%CI:41.9%~48.9%),男性[46.2%(95%CI:42.5%~49.8%)]高于女性[44.6%(95%CI:41.1%~48.2%)],城市[54.3%(95%CI:49.3%~59.3%)]高于农村[35.8%(95%CI:32.1%~39.4%)],低体重居民体重知晓率最高[49.9%(95%CI:44.3%~55.6%)],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确诊居民体重知晓率均高于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居民腰围知晓率为11.6%(95%CI:9.7%~13.4%),女性[12.8%(95%CI:10.8%~14.8%)]高于男性[10.3%(95%CI:8.6%~12.0%)],城市[14.6%(95%CI:11.7%~17.4%)]高于农村[8.3%(95%CI:6.5%~10.2%)],糖尿病确诊居民腰围知晓率高于未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均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我国城市、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进行健康体检的居民可能拥有较高的体重和腰围知晓率。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中知晓自身体重状况者不到一半,知晓腰围者仅有约十分之一。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以及肥胖居民需要重点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普及体重、腰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对自身腰围和体重的认识情况。  相似文献   
23.
中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状况和疾病负担研究   总被引:4,自引:1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掌握我国老年人群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和疾病负担,为制定慢性病防控政策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分析我国≥ 60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疾病负担。结果 我国≥ 60岁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58.3%、19.4%和10.5%,75.8%的居民患≥ 1种慢性病,女性均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增加。≥ 70岁居民伤残调整寿命年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39.11%)、癌症(15.40%)、COPD(10.48%)占前3位。结论 老年人群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高,3/4的人患≥ 1种慢性病,慢性病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24.
长安县是西安市直辖郊县之一,中小学生14.3万。为了全面了解我县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状况,促进中小学生自觉参与初级口腔卫生保健,在县卫生局和西安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参与下,我县于1993年3~6月对全县530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口腔卫生进行调查。历时4个月.共有180名医务人员(其中30名口腔科医生)参加,分问个调查队对全县530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口腔检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调查对象与项目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本地出生成长的在校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年龄段是7~17岁.分11个年龄组,其中7~12岁学生65488名…  相似文献   
25.
我科86年8月至87年7月采用中剂量顺铂联合化疗治疗28例晚期食管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经细胞学诊断23例,病理诊断2例,临床和X线诊断3例。病变平均长度8.3cm,全组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为28—69岁,平均年龄为55.7岁。  相似文献   
26.
06年1月~12月,我们对40名实习护生采用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工作的方法进行主班带教,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2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实习过主班的护生40人为对照组,其中本科生8人,专科生22人,中专生10人,均为女性,18~23岁,平均21±1.4岁.选择2006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实习过主班的护生40人为观察组,其中本科生9人,专科生20人,中专生11人,均为女性,17~24岁,平均22±1.2岁.  相似文献   
27.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3 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 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 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 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 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 CI:1.29~1.65)和1.33倍(95% CI:1.18~1.50)。结论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中国≥18岁居民的血糖检测情况,为健康中国行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血糖检测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及腰围等信息;采集所有个体的空腹静脉血测定FPG,自报无糖尿病病史者测定服糖后2 h血糖。完成调查且相关信息完整的177 9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果进行复杂加权后,比较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血糖检测率。结果 未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新检出血糖升高的居民12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32.0%(95%CI:30.5%~33.5%)、39.5%(95%CI:37.4%~41.6%)、43.8%(95%CI:41.0%~46.4%),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为89.6%(95%CI:88.4%~90.8%),女性高于男性,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人群中未患、患1、2、≥3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人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19.6%(95%CI:18.4%~20.7%)、41.8%(95%CI:40.1%~43.5%)、58.9%(95%CI:57.0%~60.7%)、71.9%(95%CI:69.0%~74.9%),血糖检测率随共病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1);未患、患1、2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检测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3种主要慢性病的居民血糖检测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其他分组血糖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检测血糖的行为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收集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等信息,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上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的≥ 3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其一般特征、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3 974名,经复杂加权后,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率为54.10%(95%CI:51.02%~57.17%),社区规范管理率为45.72%(95%CI:42.93%~48.51%);高血压治疗率为88.16%(95%CI:87.00%~89.31%),控制率为22.67%(95%CI:21.25%~24.09%),治疗控制率为27.76%(95%CI:26.09%~29.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年龄≥ 65岁(OR=1.40,95%CI:1.05~1.87;OR=3.11,95%CI:2.22~4.36)、按医嘱服药(OR=2.15,95%CI:1.46~3.15;OR=1.35,95%CI:1.13~1.62)、进行血压监测(OR=2.34,95%CI:1.88~2.90;OR=3.10,95%CI:2.72~3.53)的高血压患者更愿意接受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51,95%CI:0.39~0.66)、适量饮酒(OR=0.69,95%CI:0.57~0.84)或过量饮酒(OR=0.73,95%CI:0.58~0.92)的城市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情况不佳。城市和农村超重(OR=0.74,95%CI:0.61~0.91;OR=0.83,95%CI:0.71~0.98)、肥胖(OR=0.54,95%CI:0.45~0.65;OR=0.67,95%CI:0.54~0.8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按医嘱服药(OR=4.58,95%CI:3.16~6.63;OR=2.84,95%CI:2.18~3.69)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较好。地处中部(OR=0.74,95%CI:0.61~0.89)、过量饮酒(OR=0.72,95%CI:0.54~0.97)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OR=1.22,95%CI:1.04~1.44)、参加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OR=1.29,95%CI:1.06~1.58)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地处中、西部地区(OR=0.71,95%CI:0.58~0.87;OR=0.62,95%CI:0.47~0.80)、适量饮酒(OR=0.81,95%CI:0.67~0.98)、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6 g (OR=0.80,95%CI:0.69~0.9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进行血压监测(OR=1.38,95%CI:1.18~1.61)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结论 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控制情况距离相关政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30.
目的估计我国七大区域2005-2018年全谷物摄入水平及摄入不足导致2型糖尿病(T2DM)死亡归因风险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 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结合局部加权回归法, 估计2005-2018年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采用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以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 计算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性别≥20岁人群全谷物摄入不足对T2DM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归因死亡人数和归因死亡率, 并利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 比较我国七大区域归因于全谷物摄入不足的T2DM死亡变化。结果 2002、2010和2015年我国≥20岁人群全谷物摄入水平依次为19.0、14.3和19.8 g/d。2018年估计的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为20.1 g/d, 其中男性为19.4 g/d, 女性为20.8 g/d, 七大区域中, 华北地区最高(47.4 g/d), 西南地区最低(6.0 g/d)。2018年我国华北地区T2DM的PAF最低, 西南地区最高, 分别为12.8%和19.3%。2005-2018年七大区域PAF变化不同, 东北地区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