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后路复位三柱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采用后侧入路治疗腰椎滑脱症,给予复位并同时进行三柱固定融合,评价其远期疗效。方法:1999年3月至2007年5月总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184例,采用后路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复位固定加椎间融合器(WDFC)进行椎间固定融合。87例使用1枚WDFC椎间固定融合,97例使用2枚WDFC椎间固定融合。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钢板及WDFC有无松动、塌陷、椎间隙高度是否有丢失。结果:随访8个月~5年9个月,平均23个月。根据Nakai评价标准,优142例,良34例,可8例,优良率95.6%。79个Ⅰ度滑脱椎体术后均完全复位;87个Ⅱ度滑脱椎体中有9个术后留有Ⅰ度滑脱;21个Ⅲ度滑脱椎体中有5个术后留有Ⅰ度滑脱;2个Ⅳ度滑脱椎体中1个留有Ⅰ度滑脱,1个留有Ⅱ度滑脱。随访结果显示,滑脱间隙的高度与术后其高度无明显差异,无滑脱复发,钢板及WDFC均无松动塌陷等。结论:采用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加椎间融合器后路复位三柱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手术方式,很好地复位、维持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融合率高。减少了术后断钉和复发滑脱等问题。  相似文献   
92.
颈后路单开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患者1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用自行研制的全脊柱椎弓根固定系统内固定并突间关节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7.18个月,平均13个月,短期内复诊,椎弓根固定系统牢靠,无松动。[结论]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3.
目的评价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加文登椎间融合器(WDFC)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该法治疗腰椎滑脱症109例,观察术前和术后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钢板及WDFC有无松动、塌陷,以及椎间隙高度的丢失情况。结果本组随访18个月~4年7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显示,滑脱间隙的高度与术后的高度无显著性差异,无滑脱复发,钢板及WDFC均无松动、塌陷等。结论该法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手术方式,复位好,可良好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94.
有关脊柱不稳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常情况下,维持脊柱稳定的基本单位是运动节段(motion segment),即脊柱的功能单位(function of spinal unit,FSU),包括相邻的两节椎骨及其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韧带结构等。在生理条件下,脊柱的活动受各种外部载荷(外力)以及内部载荷(应力)的共同作用,由此产生相应部位的生理变形(应变)和脊柱的生理活动。在生理载荷下,FSU不会出现异常应变,因而保证了脊柱的稳定。  相似文献   
95.
由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丛海波主任医师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手部大范围多元组织毁损的研究”,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手的外伤性、大范围、多元组织毁损患者大多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和农民,其手部组织损伤及污染都很严重。丛海波等人研究并首先采用中医外敷法湿敷开放污染的创面,行血管吻术后首先采用中药抗凝治疗。他们还首先进行组合组织移植,重建手部大、小鱼际肌功能,并采用V型静脉及移植组织供血血管分支搭桥,解决组织移植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的难题。自1995年到2003年,丛海波等使用上述方法共治疗患者256例,游离516个组…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节段性减压后稳定结构重建术的远期疗效。方法:12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腰椎后正中切口,剥离一侧骶棘肌,切断棘突剥离对侧椎板,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和一侧组织的完整;手术中采用椎板间孔开窗减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结构骨性组织,切除导致狭窄的病理因素,将切断的棘突复位固定,重建脊柱后部结构。对接受随访的78例患者,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短期(术后3个月)及长期(8~13年)随访时的改善率和手术满意率并行影像学检查。结果:78例短期随访优7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8·7%(77/78)。长期随访优62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4·9%(74/78)。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长期随访时手术满意率为98·7%(77/78)。结论:节段性减压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重建,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长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7.
背景:目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出现应力遮挡影响骨折愈合。 目的:观察动态应力钢板(CO钢板)与普通应力钢板(AO钢板)治疗羊股骨干骨折愈合的效果。 方法:24只山羊制备股骨干骨折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2组,AO钢板组和CO钢板组分别用AO、CO钢板内固定,分别在1,2,3周取出股骨,常规行X射线与磁共振扫描。 结果与结论:X射线显示1周时,两组钢板骨折断端均未见明显变化,骨折线清晰可见;2周AO钢板组骨折断端无明显变化,骨折线明显,CO钢板组骨折断端骨密度增高,骨折线开始变模糊;3周AO钢板组骨折断端骨密度增加,CO钢板组骨折断端骨密度继续增高,出现云絮状外骨痂。MRI显示1周时,两组钢板骨折断端T1WI呈高信号,T2WI压脂序列上呈低信号,但AO钢板组骨折断端PDIR-TSE呈低信号,CO钢板组呈高信号。2周时两组骨折断端T1WI呈等或高信号,在T2WI压脂序列上呈等或低信号,AO钢板组PDIR-TSE呈低信号,CO钢板组呈高信号。3周AO钢板组可见骨折线明显,骨折断端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压脂序列上呈等低信号,PDIR-TSE呈低信号;CO钢板组骨折断端可见骨折线模糊,骨折断段在T1WI上呈等或高信号,在T2WI压脂序列上呈等或低信号,PDIR-TSE呈等或高信号。提示CO钢板组骨折断端的血液循环、骨痂含量均优于AO钢板组骨折断端。  相似文献   
98.
腔隙电动力器械、电子仪器和精密光学仪器的火菌.  相似文献   
99.
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失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后失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选取颈椎损伤后失稳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7例,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1例。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3~C7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用自行研制的椎弓根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突间关节间植骨融合。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后未能复位,术中撬拔复位后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末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7~18个月,平均10个月,椎弓根固定系统牢靠,无松动。结论:应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一次完成颈椎的复位固定和脊髓减压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0.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要求更准确、更有效.胸腰椎爆裂骨折其骨块对脊髓的压迫多数来自椎管的前方,严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其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大,椎体高度丢失多.通过后侧彻底减压困难较大,完全恢复椎体高度更难,我们采用后侧入路侧前方椎管减压,椎体植骨重建,双凤尾档板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8例,随访一年以上者78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