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通过三维CT定位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骨瓣开颅的解剖学应用研究,为临床提供微创、安全的手术入路。方法对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横窦-乙状窦夹角(TSSJ)进行精准定位后,行乙状窦后入路个体化骨瓣开颅手术;同期对干颅骨标本12例(24侧)采用同样的方法定位,进行骨瓣"开颅",通过解剖学进一步验证。结果 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及12例(24侧)干颅骨标本的"关键孔"位置均位于TSSJ内侧缘,乙状窦和横窦无损伤,骨瓣开颅后横窦沟下缘、乙状窦沟内侧缘及TSSJ均获得满意的显露;术中骨瓣复位良好,颅骨缺损明显减少,23例患者无1例发生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或颅内感染等。结论运用三维CT精准定位,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具有安全、快捷、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2.
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巨块型ⅠB_2~ⅡB期宫颈癌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块型宫颈癌因肿块体积大,切除癌灶概率小,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对该类患者术前行介入治疗,能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控制微小转移,并对癌灶快速有效止血[1].2003年3月至2006年8月,我院对21例巨块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行术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3.
苏江  王科 《综合临床医学》2012,(10):1101-110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与临床病理因素、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20例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血清AFP浓度与肝癌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肿瘤包膜、肿瘤数目、门静脉癌栓、TNM分期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AFP浓度与患者肿瘤直径(x2=11.76,P〈0.05)、肿瘤包膜(x2=17.07,P〈0.05)、门静脉癌栓(x2=8.944,P〈0.05)、TNM分期(x2=4.929,P〈0.05)和术后早期复发率(x2=5.569,P〈0.05)有关,与病理Edmondson分级及肿瘤数目无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血清AFP浓度高的患者的肿瘤直径更大、无包膜、更易存在门静脉癌栓及更高的TNM分期,血清AFP浓度较高者更易早期复发,可作为判断肝细胞性肝癌术后预后差的一个标记物,可在临床上用于预测预后和复发。  相似文献   
74.
程佳  苏江  朱静 《西部医学》2014,(8):1071-1073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住院诊治的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HRCT结果分为单纯RA组126例和RA-ILD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RA-ILD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吸烟率、疾病活动度及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值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病程长,男性,吸烟史,RF及抗CCP高滴度表达,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HRCT等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75.
郭敏  苏江  刘毅 《西部医学》2020,32(3):395-398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IR29B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2018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85例SLE患者作为SLE组,另选取同时期7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qRT-PCR检测两组血清中MIR29B1的表达水平。使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除MIR29B1并转染至THP-细胞(siMIR29B1组),另转染siRNA作为siCtrol组作为siCtrol组。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MIR29B1和IL-10的水平。结果 SLE患者MIR29B1表达异常增加;沉默MIR29B1显著降低了SLE患者中IL-10的表达。结论 MIR29B1是SLE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调节因子,这为治疗SLE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8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后处理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8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例,等或稍低密度6例。其中5例可见更低密度疤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在增强时,除8例动脉期未强化疤痕外,10例病灶呈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9例病变中央或病灶周围肝实质内见扭曲、增粗的血管影。门脉期所有病变强化程度逐渐下降,8例疤痕均见延迟强化,3例周边见增粗的引流静脉。延迟期13例病灶为等或稍低密度,5例为稍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特别是多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较全面地显示大多数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77.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研究神经胶质细胞(NGCS)在脑内的分布及其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8例临床诊断的AD患者和5例非痴呆老人(ND)的大脑皮层以及海马和杏仁核分别进行Bielschowsky氏浸银染色和Holzer氏磷钼酸结晶紫染色,并对老年斑(SPs)神经纤维缠结(NFTs)以及NGCs进行定量对照研究。结果 ①AD患者上述部位可见大量的SPs及细胞内、外NFTs和神经纤维毡丝(NTs),其分布各有不同,ND大脑上述病理改变的程度远无AD患者严重。②AD患者脑内可见明显的以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为主的胶质增生反应,NGCs主要分布在SPs附近甚至核心,其数量和突起均明显多于ND大脑。③NGCs的分布与SPs(而不是NFTs)的分布似乎关系更为密切。结论 AD患者大脑内存在广泛的以NGCs增生和活跃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反应,NGCs可能在AD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是一种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临床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与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HUS患者均暴发起病,死亡率高。现将我院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观察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将2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制作膝关节缺损模型并随机分成2组,A组在缺损局部植入Ⅱ型胶原海绵,B组不植入以作对照。手术后2、4、6、8、10、12周分别作HE、Safranin O染色及S-100蛋白检测。结果:(1)HE染色显示A组2周后即出现新生软骨细胞,12周后新生软骨组织完全填满缺损区并与周围组织整合,而B组直至术后第12周仍由纤维组织所填充;(2)S-100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正常兔软骨细胞的表型;(3)Safranin O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分泌软骨基质的功能。结论:Ⅱ型胶原具有较强的诱导软骨细胞生长的能力,其诱导生长的新生软骨具有正常透明软骨的表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