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课堂,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的、强有力的来源,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父母在塑造孩子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性相关问题的决定和行为。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感到较难与父母沟通,并且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缺少沟通,对问题的看法存在明显分歧,尤其是在性相关问题上。因此,是否有必要促进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性相关问题对青少年性相关态度和行为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促进亲子沟通,哪些因素影响了亲子沟通已成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的新焦点。近10年,…  相似文献   
32.
中学生与父母性知识沟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性相关问题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发挥父母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信息。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3067名中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分别约60%和30%的青少年难以与父亲和母亲讨论性相关话题,约70%的青少年从未问过父亲性相关问题或父亲从未主动谈过性的话题。约45%的青少年报告从未问过母亲性相关问题或母亲从未主动谈过性的话题。在亲子沟通的具体内容上,以青春期发育和异性交往为主。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更困难。母亲与子女的沟通多于父亲。同性别亲子间的沟通较多。父母文化程度越高,与青少年关系越融洽,家庭氛围越好,亲子进行沟通的可能性越高。结论青少年与父母对性相关问题的沟通较少。应加强对青少年和父母的教育,注重提高父母的沟通能力和性教育意识。  相似文献   
33.
上海未婚男女青年的首次性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未婚青年的首次性行为年龄及其影响因素、首次性行为时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首次性行为发生的背景 ,为降低未婚青年性行为、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对上海市 3个区和 2个郊县婚前体检的男女青年各 2 5 80名进行了调查。结果 男性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 2 3 .7岁 ,女性为 2 1.8岁。约 5 0 %的男青年和约 1 3的女青年因为一时冲动而发生性行为 ,另有约 1 3的女青年为了满足对方的要求而发生性行为。首次性行为时 ,一半以上的男女青年根本就未考虑到性行为的后果 ,约 75 %的男女青年首次性行为时未采用避孕措施。多因素分析影响男女青年首次性行为年龄的主要因素包括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同胞数、恋爱次数和初恋年龄、理想结婚年龄、对婚前性行为及婚前怀孕的观念和态度、父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同辈人中是否有婚前性行为等。结论 应加强未婚青年 ,尤其是农村及文化程度低的青年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34.
人工流产妇女紧急避孕法的使用状况及未使用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人工流产妇女紧急避孕法的使用状况及未使用原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 ,对上海市三所妇幼保健院的 6 0 6名人工流产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以往及本次妊娠的末次月经后分别有 5.3 %和 2 .2 %的人使用过紧急避孕法。使用药物均为 53号避孕药 ,药物来源以药店为主。 57.9%的对象以往有过可用紧急避孕而未用的情况 ,未用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或不了解紧急避孕法及以为自己不会怀孕。本次妊娠中听说过紧急避孕法的 1 59名非意愿妊娠对象未使用紧急避孕法的主要原因是未发觉避孕失败( 4 6 .6 % )和不了解紧急避孕方法 ( 3 1 .2 % )。 1 3名使用者紧急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方法错误。据推测计算 ,如果可用紧急避孕者能及时获得并使用紧急避孕法 ,人工流产至少可再减少 46 .9%。结论 :人工流产妇女的紧急避孕使用率低 ,其主要原因为对紧急避孕知识缺乏了解。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紧急避孕、提高紧急避孕服务质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5.
向未婚年轻人提供生殖健康知识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计划生育工作者对向未婚年轻人提供性和生殖健康知识和信息的态度和观点。方法 利用 1998年 7月~ 1998年 11月在我国 8个省市完成的对计划生育工作者的问卷调查资料。结果 各中心绝大多数的计划生育工作者赞成向未婚年轻人提供性和生殖健康知识和信息。但不同中心的计生工作者可接受向未婚年轻人提供这类知识与信息的适宜年龄、内容、方式和适宜的提供者等均有差异。研究结果提示 ,我国计生工作者应重视向未婚年轻人提供避孕知识、避孕服务的信息以及性病 /艾滋病防治知识。结论 各地在开展性教育时应该注意到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和不同年龄未婚年轻人的需求 ,根据当地的特点、资源和风俗民情等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6.
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社区干预的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社区干预项目的可持续性。方法:在上海市郊两个镇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研究,干预持续20个月,干预活动包括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咨询及避孕服务。通过干预结束时及结束28个月后开展的2次问卷调查及查阅活动记录评价干预活动的可持续性。结果:除小组讨论外,原来实施的干预活动在干预结束后基本上得到了保留,但随访期间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频率明显低于干预期间。随访期间调查对象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干预期间。其中,干预组原对象在干预期间收到过社区发放的宣教材料、观看过社区播放的性教育录像或听过社区组织的专家讲座的比例分别为99%、78%和25%,随访期间上述比例分别下降为63%、16%和4%。干预组新对象随访期间参加过上述活动的比例更低,分别为11%、3%和2%。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原对象收到过宣教材料及观看过性教育录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他们对随访期间社区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的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组,但对照组新对象随访期间观看过性教育录像及参加讲座的比例略高于干预组。结论: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社区干预的可持续性不足,应加强对社区领导层的倡导,实现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7.
中学生家长对家庭性教育的看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考察中学生家长对家庭性教育的态度与看法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家庭性教育开展状况,为改善家庭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03年9月~2003年11月对上海市区2所高中和4所初中全部一年级学生的家长1312名进行了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家长对自身所担负的性教育责任认识不足。虽然81%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开展家庭性教育。但只有约60%的家长进行过积极的尝试,且内容集中于青春期发育或异性交往。家长们表示教育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与孩子沟通的技巧(73%)和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41%)。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其教育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未婚残障青少年父母对残障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看法和建议,为更好地向残障青少年提供相关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北京和陕西农村地区对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和智力障碍未婚青少年的父母进行个别深入访谈,共完成访谈31人,其中城市13人、农村18人。结果:城市父母对残障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有所关注,保护意识较强,对残障青少年性教育普遍持支持态度,对自我保护的教育认同度高,但对生殖与避孕、人工流产、性病等知识的提供较保守。仅约1/3(4/13)的城市父母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内容主要涉及青春期发育和保健以及自我保护。农村地区父母对孩子性与生殖健康方面关注很少,虽然大多数父母(13/18)也认为应该向残障青少年提供性教育,但却说不出应该教授的内容,自身更是极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1/3(6/18)的农村父母明确表示不愿意提供。几乎所有城市父母(12/13)和多数农村父母(13/18)都支持学校性教育,认为学校性教育比家庭性教育好,但他们对残障孩子接受学校性教育的状况均欠了解,特别是农村父母。结论:城市和农村残障青少年父母对性教育的认识和提供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农村父母的认识更保守,提供的性相关知识更有限。应提高残障青少年父母对家庭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家庭性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处于青春早期的小年龄青少年被欺凌的影响因素,为开展进一步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某九年制学校10~14周岁187名在校生进行平板电脑电子问卷测试,运用χ~2检验、连续性校正方法、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生被欺凌人数为29人(36.30%),女生为10人(11.60%),男生被欺凌比例高于女生(χ~2=13.98,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女生中父母没有结婚/住一起的容易受到欺凌(χ~2=6.64,P=0.06);男生中有女性朋友≥4人(χ~2=4.31,P=0.04)、自感未在学校获得老师帮助(χ~2=10.59,P=0.001)、接触老师几乎全为女性(χ~2=6.01,P=0.01)、知道同伴中有人谈恋爱(χ~2=8.11,P=0.04)和喜欢别人(χ~2=14.32,P<0.001)等因素与被欺凌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男生中自感老师帮助过做到最好是被欺凌的保护因素(OR=0.123,95%CI=0.028~0.535),喜欢别人是被欺凌的危险因素(OR=10.280,95%CI=2.245~47.068)。结论应关注男生青春期情感问题,提醒老师加强对男生的帮助,以减少男生被欺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不同类型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及性别刻板印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性别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抽样,对全国六个省、自治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5709例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自填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报告家庭中性别分工较刻板。青少年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典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各占约1/3,其中男性青少年中双性化的比例较高,达40%,而未分化和单性化的比例较低。在校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双性化的比例升高,未分化和男性化的比例下降。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持较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且对家庭事务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要高于社会和两性关系领域。与家庭结构变量相比,父母在家务分配、决策贡献上是否遵从传统的性别分工更能影响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结论:性别教育除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调节、倡导双性化和男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其家庭内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