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9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评价医务人员预防SARS医院内感染个人防护措施的效果,验证SARS的传播途径。方法 在广东省10家收治SARS患者的主要医院进行了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对象为常规参加SARS诊治工作且直接抢救重患者的医护人员,共257人,其中病例组77例,对照组180人。采用统一调查表了解调查对象接触SARS患者程度、个人防护情况、卫生习惯、预防服药等方面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趋势X2检验分析个人防护措施的剂量反应关系和联合使用效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一直戴12层及以上口罩、穿隔离衣、用鞋套、戴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消毒洗手、漱口液漱口、用滴鼻滴眼液保护鼻眼黏膜、及时洗澡换衣、“不在病区吃饭/饮水/抽烟”、服oseltamivir phosphate等均有保护作用(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显著意义的有戴口罩(OR=0.78,95%CI:0.60~0.99)、戴眼罩(OR=0.20,95%CI:0.10~0.41)和穿鞋套(OR=0.58,95%CI:0.39~0.86)。并且趋势分析显示口罩及口罩类型、穿隔离衣、用鞋套、戴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漱口液漱口、用滴鼻滴眼液保护鼻眼黏膜和及时洗澡换衣等措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无防护参与SARS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的罹患率高达61.5%(16/26),保护率随防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连平县468名1988~1990年出生儿童卡介苗基础免疫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在23.26~52.00%间,平均为 36.54%;卡疤率在 4.00~58.02%之间,平均为29.70%。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流行麻疹野病毒的核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东省 2 0 0 0~ 2 0 0 1年分离到 7株麻疹病毒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出该 7株麻疹病毒核蛋白 (N)基因碳末端 5 90个核苷酸。其中碳末端 45 0个核苷酸的序列测定和分析提示 ,该 7株病毒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 7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 96 .7%~ 10 0 0 %,和其它基因型相比 ,碳末端 45 0个核苷酸水平变异可达 12 0 %,提示氨基酸水平上的变异在 12 .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尿查抗酸杆菌、PCR-TB-DNA、PPD-IgG检查阳性率分别为39.1%、49.1%和64.2%;IVU、B超、CT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70%、29.5%和78.5%.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例(占47.1%)均获痊愈,随访15~20个月,62例手术治疗均获痊愈,随访1~5年.结论:联合运用多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诊断肾结核的敏感性,药物治疗肾结核效果满意,肾结核肾切除应尽可能切除同侧输尿管.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破伤风 (Neonataltetanus,下简称NNT)是破伤风的一种类型 ,约占破伤风病例总数的 80 % ,90 %的病例集中在婴儿出生半个月内发病。它是由于用不洁的器械切断脐带或用破伤风芽孢严重污染的敷料覆盖脐带蒂时感染脐带所致。NNT是一种病死率很高、危害严重的疾病 ,其危害性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因此它往往扮演“无声杀手”的角色。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估计 ,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 75万新生儿被NNT夺去生命 ,它是计划免疫针对 6种疾病中继麻疹之后危害性居第 2位的疾病。我国政府已将消除NNT列入《九…  相似文献   
16.
1993年以来.广东省连续开展消灭脊灰全省强化免疫活动。每轮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均超过95%;经过四次强化免疫活动,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减少了34.7万,其分布逐渐集中于0岁组;按出生队列比较。第一、二、三次强化免疫0岁组儿童漏种率分别为28.9%、11.2%、6.0%。呈逐渐下降趋势;第四次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抽查836名适龄儿童。第一、二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6%和98.0%。1994年以来广东尚未发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炎。今后强化免疫的重点对象是0岁组和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7.
AFP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是消灭脊髓灰质炎(下简称脊灰)的重要措施。我省自1991年建立脊灰专报系统,1994年全面实施急性弛缓性麻痹(川T监测工作以来,已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川T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得到改善和提高。现将我省1996年Ap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监测系统评价如下:资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主动监测月报表,实验室病原学监测结果。2方法(l)对15岁以下Al}7I,病例进行报告,由县级脊灰监测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取材、送检,市级脊灰监测人员对病例进行随访,省级脊灰…  相似文献   
18.
19.
为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目标,我省按卫生部统一部署,于1994年12月5~6日和1995年1月5~613,在全省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强化免疫服苗活动。现将结果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强化免疫日活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发区,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在1993~1996年每年12月和1月5~6日开展了3次全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每轮NIDs活动的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3次NIDs活动的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由10.17%降至3.7l%,<l岁儿童零剂次免疫构成由的64.43%升至90.76%。根据出生队列分析,1992、1993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2次NIDs活动比第1次增加14.83%(第l轮)和14.08%(第2轮)1994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3次NIDs活动比第2次增加17.50%(第l轮)和ll.16%(第2轮)。用省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对所辖20个市第3次第2轮NIDs活动做接种率评估,18个市<4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ll个市<l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通过实施NIDs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零剂次免疫儿童的积累,l994年和199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