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分析肠黏膜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TJ)蛋白变化与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发生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 B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6月萍乡市人民医院80例行结肠癌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肠梗阻分为肠梗阻组(n=30)和非肠梗阻组(n=50),比较两组BT发生率。将肠梗阻组BT患者分为BT阳性组与BT阴性组,比较两组TJ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4(Claudin-4)及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ZO-1)]的表达。结果:肠梗阻组BT发生率为56.67%(17/30),高于非肠梗阻组BT发生率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阳性组肠黏膜组织中Occludin、ZO-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BT阴性组,Claudin-1、Claudin-4蛋白表达量均高于BT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黏膜TJ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BT紧密相关,发生BT的患者Occludin、ZO-...  相似文献   
92.
93.
痛风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痛风石的形成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早期干预及预防是避免痛风发生发展的关键,201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欧洲抗风湿联盟联合推荐将双能CT纳入评分标准,以双能CT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应用能直观地显示痛风石的数目、位置、大小和形态,从痛风石分布的规律可以发现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及其相连属的经筋、皮部、五腧穴、阿是穴等在痛风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包括痛风急性发作期的阳明热毒、厥阴火盛、太阴湿浊;慢性关节炎期的脾虚湿盛、肝肾亏虚、浊毒瘀阻等是目前临床医家利用针刺、膏摩、针刀、微创等外治法治疗痛风循经选穴的依据,也指导着内科的辨证治疗,加深了我们对痛风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94.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5个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BFIC)家系进行基因定位研究。方法:选择D19S245、D19S250、D16S3131、D16S3133、D2S399、D2S2330等6个STR作为DNA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银染技术,采用LINKAGE软件包中的MLINK程序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常染色体显性(AD)模式下,在标记位点D19S250处,家系2、3、5在重组率为0.000,外显率为90%时,获得最大两点对数优势计分值(log odds score,LOD)总和为2.151;在标记位点D16S3131处,家系2、5在重组率为0.085,外显率为70%、60%时,获得最大两点LOD值总和分别为1.056、1.155;在重组率为0.080,外显率为50%时,获得最大两点LOD值总和为1.227。提示这2个位点与BFIC疾病基因可能存在连锁关系。在其他位点处未获得提示连锁关系的信息。结论:部分BFIC家系的致病基因可能与D19S250或D16S3131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95.
胚胎着床包括胚泡在子宫内膜的迁移、定位、粘附、入侵以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等过程。子宫内膜随之发生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生理变化。雌、孕激素通过各自的细胞内受体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内膜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为胚胎着床提供物质基础;上皮细胞极性改变,顶膜侧颗...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芳香疗法联合耳穴贴压预防骨科全麻患者术后的恶心呕吐.方法:纳入茂名市中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共90例,将9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耳穴压贴组、芳香疗法组,每组3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干预,耳穴压贴组进行耳穴压贴,芳香疗法组进行芳香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比三组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  相似文献   
97.
本室对疑有染色体异常指征的患者657例作了染色体检测,结果发现染色体畸变者108例(检出率为167%),属35种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5种为世界首报核型,1种为国内首报核型。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甲基化变化与其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成人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分别用多重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及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PCR技术检测了7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DNA中p16基因纯合缺失及甲基情况;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技术检测p16基因mRNA及p16基蛋白表达,结果:7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2例检测出p16基因纯合缺失,在无p16基因纯合缺失的病例中,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26)和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9/43)患者测出p16基因甲基化,p16mRNA及p1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0.4%(50/71例)、61.9%(44/71例),结论: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p16基因甲基化比p16基因纯合缺失更具有意义;p16基因表达异常与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4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学表型分析,结果为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共发现T-ALL和C-ALL各8例,N-ALL6例,前B-ALL和B-ALL各1例;2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2例M-4和3例M-5表达CD-(14)。24例ALL均不表达CD-(13)或CD-(33)。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粪便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在早期诊断和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纳入有腹胀、呕吐或肉眼血便,疑似NEC新生儿;以及同期住院无腹胀、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的住院患儿,分别为NEC组和对照组。收集患儿入院后1、3、5、7 d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MGB1水平。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6例NEC患儿和15例对照组。NEC组中,29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Ⅰ期,全部在入院后4 d内恶化为Ⅱ期,其中10例进一步恶化到Ⅲ期;17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Ⅱ期,其中7例恶化为Ⅲ期;17例Ⅲ期NEC患儿中,11例手术治疗、6例放弃手术治疗,手术患儿中8例存活、3例死亡。NEC患儿入院后第1、3、5、7 d 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EC患儿病情由Ⅰ期恶化至Ⅲ期,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NEC患儿病情恶化,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HMGB 1对于早期诊断NEC,以及在评估NEC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