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以往的文献中,很少探讨医院的基础设施与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定植的关系。在此,我们探讨医院病房设计是否是感染控制的有效策略之一。我们在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对照试验数据库中搜索发表日期1990—2015年12月31日,语言为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或法语,内容为抗菌手消毒剂不同放置位置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关节镜手术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干预效果,为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月起采取措施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对2011年9月—2013年8月该院312例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及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调查患者312例,干预前150例,干预后162例,干预前后切口感染发病率均为0。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6.54%,低于干预前的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1,P<0.001)。不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0,P<0.001),由干预前的(1 165.69±756.33)元,下降至干预后的(32.71±119.29)元。结论干预后该院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用药合理性提高,仍保持切口零感染。  相似文献   
13.
湘雅医院15年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了解湘雅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该院2000—2014年(2006年未进行)某一日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及细菌培养送检率。结果2000—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从6.30%降低至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4,P<0.001);社区感染现患率为15.61%~15.76%,各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均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泌尿道置管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置管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1、96.24,均P<0.001)。2008—2014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体送检率为36.37%~44.51%,医院感染病例病原体送检率为34.00%~44.99%,医院感染病原体检出率为41.57%~68.48%,均呈增长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78、10.03、26.49,均P<0.001)。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与联合用药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医院感染防控与抗菌药物管理取得初步成效,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均明显下降,感染病原体以G-菌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实施空气细菌监测对维护和管理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的意义。方法 对某院洁净手术部的45间手术间进行沉降菌静态、动态空气监测。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规范》GB 50333进行静态空气监测,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DB/11408—2007要求进行动态空气监测。其中动态空气监测选择第一台手术不同时间段(手术切皮时、手术2 h或缝合结束、接台-麻醉-皮肤消毒时)进行采样,记录手术过程中可能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相关因素。遇动态、静态空气监测合格率较低时即查找原因,制定并实施管理措施。结果 2010年5月—2021年9月静态空气采样共782间次,合格763间次,合格率97.57%。其中2018年6月静态空气采样6间,合格率为33.33%,针对不合格情况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整改措施, 2018年11月—2021年9月静态空气监测合格率为99.48%。动态空气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5月不同级别手术间动态空气监测结果均不合格, 2010年6月—2011年6月,共进行空气动态采样103台次,Ⅰ、Ⅱ、Ⅲ级手术间合格率分别为90.00%、89.80%、95.45%。Ⅱ、Ⅲ级手术间不同位置回风口菌落数比较,进门处回风口菌落数均高于内侧回风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Ⅲ级手术间不同时段动态空气采样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各级手术间菌落数均随手术进程而逐渐增加。结论 洁净手术室静态、动态空气监测对维护和管理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进行动态空气监测可及时掌握运行状态手术部细菌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在多个国家都有报道,主要原因在于感染预防与控制出现了漏洞。回顾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科学地防控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透析室内的传播,将其感染暴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新冠肺炎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 依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全省365所医疗机构每周二、五上报其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由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收集数据,分析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20年1月27日-3月3日全省共上报29例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男性5例(17.24%),女性24例(82.76%);平均年龄(32.39±6.95)岁;主要为护士22例、医生4例,其中24例医护人员为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支援人员。主要暴露地点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26例)。高风险暴露12例(41.38%),中风险暴露14例(48.28%),低风险暴露3例(10.34%);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18例,62.07%);操作环节以采静脉血(5例,17.24%)、采动脉血气分析(4例,13.79%)最常见;暴露部位主要为手或手指(18例,62.07%);发生新冠肺炎救治相关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27例暴露时为二级防护(93.10%)。19例职业暴露源为患者,其中7例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9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均及时上报其医院感染控制科或保健科等部门,截至3月17日,均已超过14 d隔离观察期,有1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大幅提升,但新的职业暴露风险环节可发生暴露后感染,提高医务人员二级防护下的操作水平,提供高质量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等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3年1月-2020年8月某院确诊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分为耐药组(CRAB组)与敏感组(CS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CRAB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确诊后48 h内的PCT、CRP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64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包括CRAB组43例与CSAB组21例。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198,95%CI:1.280~30.023)。43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3例,预后不良组30例。ROC曲线显示,PCT、CRP以及PCT联合CRP预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95%CI:0.658~1.000)、0.800(95%CI:0.610~0.990)、0.895(95%CI:0.751~1.00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PCT、CRP水平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生殖器疱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SCL-90自评症状量表和疼痛评分问卷,对门诊就诊的10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心理状态受到一定影响,SCL-90各因子均分比中国常模升高,其中焦虑、抑郁症状最为严重;疼痛评分与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及SCL-90总均分中度相关。结论生殖器疱疹患者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但是患者并没能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帮助,反而因为想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加重了疼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依达拉奉针30 mg,1~2次/d;对照组35例,石杉碱甲片50 μg,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两周,并同时给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前后由专人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结果 两周后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