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比较外侧斜形和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32足)跟骨骨折分别采用L形切口组15例(18足)、斜形切口组12例(14足)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16(10.6±1.7)个月。L形切口组与斜形切口组甲级愈合分别为14足和12足,乙级愈合分别为3足和2足,丙级愈合分别为1足和0足。斜形切口组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方面略优于L形切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形切口亦可作为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力  徐卿荣 《上海医学》1997,20(3):136-137
为探讨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平扫出现再突出征象的原因,本文作者对24例经术前,术后CT扫描比较及手术观察,发现所谓再突出并非真正核间盘再突出,而是由于手术破坏了椎管内脂肪组织,随之血肿机化,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CT平扫难以使疤痕组织与椎间盘分辨,造成再突出伪像,故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检查必须采用CT增强扫描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松动、断裂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东  徐卿荣  胡光宇  刘祖德  黄平  冯宇 《上海医学》2007,30(9):718-719,F0004
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疾病和骨折已十分普遍,该技术在我国已应用了20年。虽然其疗效良好,但也有一些并发症,其中内固定器械断裂及弯曲松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对19例脊柱疾病或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断钉、断棒、螺钉弯曲松动及钉棒脱出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探讨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多源医学影像数据重构人体活体膝关节骨与韧带结构的三维工程化模型,探索数字医学研究在临床应用的方法。方法采集无损伤膝关节CT和MRI影像数据,导入重构软件。提取骨与韧带结构分别构建三维工程化模型。以外部标记物为参照进行三维工程化模型的配准和融合。结果基于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出膝关节骨与韧带结构的三维工程化模型,清楚显示了膝关节骨骼和韧带的空间立体位置关系。结论人体活体多源影像数据重构三维工程化模型技术不同于传统可视化三维重建技术,为数字医学研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推进电子化预约登记,整合"预约登记、安排入院、入院检查、出院随访"服务流程,以信息化统筹全院床位,再造了入院流程。住院服务中心模式的实施,缩短了患者入院前等候时间,简化了入院手续办理和入院后检查检验流程,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了床位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的等距重建位置是否适用于每一个体。方法  7具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 ,在前交叉韧带股骨与胫骨附着区各取 5点分别钻骨隧道 ,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 ,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距离变化。结果 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后点和下点与胫骨附着区 5点间的距离变化保持在等距范围内。膝关节自 0°屈曲至 90°位点间距离变化在各个标本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前点、上点和下点随膝关节屈曲分别在各膝关节间出现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股骨韧带附着区内重建位置变化影响重建疗效 ,股骨韧带附着区后点和下点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等距位点 ,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应个体化调整重建位置。  相似文献   
17.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选择。方法肱骨近端复杂骨折61例,分为3组。A组23例,为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B组15例,为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C组23例,为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3组随访6~36个月。A组和B组用Neer百分制评分表对患肩进行术后功能评估,C组用ASES评分对患肩进行术后功能评估。A组和B组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再移位、肱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A组优良19例,疗效欠佳的病例均为三部分骨折。B组优良12例,疗效欠佳的病例均为四部分骨折伴骨质疏松。C组优良20例。结论每一种手术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陷,骨折的类型、大小、移位程度、患者年龄、骨质量以及手术医师的操作技能等因素决定了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胫骨模型对膝关节有限元分析结果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对膝关节进行力学仿真,探讨胫骨模型对膝关节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MimiCS建立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并对骨骼赋予不同的材料属性;使用Hypermesh建立膝关节三维网格模型,同时建立了不同胫骨长度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在Abaqus中设置边界条件和软组织材料属性,施加载荷进行膝关节力学仿真。结果: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了膝关节主要软组织的应力和相互接触面积,得到胫骨上的Mises应力分布。结论:膝关节骨骼材料属性以及胫骨长度对膝关节软组织的力学行为基本没有影响,可在实际的对膝关节软组织的有限元分析中将骨性结构定义为刚体;胫骨上的Mises应力随骨骼材料属性和长度有明显的变化,在针对骨骼的有限元分析中需要建立完整的骨骼结构以及将骨骼划分为至少10种材料属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结合正交试验方法,优化膝关节股骨假体植入的定位参数,有助于降低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峰值以减少磨损。方法依据全膝关节置换(TKA)基本原则,构建TKA膝关节有限元模型,以股骨假体外翻角度、外旋角度以及内外平移量作为正交试验的影响因素,对模型进行材料属性定义、边界条件建立并施加载荷,以聚乙烯衬垫上表面压应力峰值为研究指标,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比较各因素变化对聚乙烯衬垫上表面压应力分布的影响,确定聚乙烯衬垫上表面压应力峰值最小的股骨假体植入定位参数的最优组合。结果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不同参数组合下9个TKA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聚乙烯衬垫上表面的压应力峰值,由极差分析,明确内外平移对分析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外旋角度,外翻角度影响最小。确定股骨假体植入定位参数最优组合为外翻6°、外旋3°、平移0 mm。结论聚乙烯衬垫所受的压应力峰值受股骨假体位置变化影响,微小的植入位置变化可导致股骨-聚乙烯衬垫假体间的应力异常分布,提示术中要对股骨假体进行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20.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方法采用Thompson入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3例. 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21.1个月.用ASES评分对患肩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医师客观评定:全部患者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肌力恢复良好,肩关节稳定,5例轻压痛,1例发生撞击.患者主观评定:疼痛平均102分,肩关节稳定平均106分,完成10个日常生活动作22例,完成7个日常生活动作1例.复查X线片显示人工肱骨头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肱骨大、小结节骨折愈合. 结论术中肩周软组织保护及修复,人工肱骨头假体安装和肱骨大、小结节解剖重建是提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疗效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