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以应对治疗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信息收集利用方面的新挑战。方法以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简称C/S)信息系统,替代原先以DataFax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结果 2010年1月,基于C/S结构的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数据录入工作下放至治疗机构,数据上报流畅,运行状况良好,2012年当年收集治疗数据超过108万条。根据系统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在保证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建立富有弹性的新系统,解决原系统面临的主要矛盾;通过多重校验加强质控,提高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利用和展示,为各级用户提供业务帮助。结论基于C/S结构的新系统增加了稳定性,提高了效率,保证了数据质量,适应中国当前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30-50岁男性直肠癌根治术中,即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保留并保护好盆腔自主神经,术后半年跟踪随访,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例年龄在20-55周岁间有正常性功能的男性患者分2大组.第一组:实验组,选2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5-10cm,行Dixon术,术中保留并保护好盆腔自主神经.对照组2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5-10cm,行Dixon术,不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第二组:实验组,选14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5cm以下,行Miles.保留并保护好盆腔自主神经;对照组14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5cm以下,行Miles,术中不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术后半年跟踪随访患者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勃起功能,行Dixon术和Miles术之间无明显差异,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得分高于非保留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射精功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组得分高于非保留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男性直肠癌患者,术前有性功能的,在实施直肠癌根治术过程中,应保留盆腔自主神经,这样可以较好地保留患者性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大肠癌组织中LYVE-1、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并与38例正常大肠组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YVE-1、HIF-1α和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4.10%、56.41%和61.54%,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05%、0和31.57%(P〈0.05)。三者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O.05)。HIF-1α与LYVE-1和VEGF均显著相关(P〈0.01)。结果表明,LYVE-1、HIF-1α及VEGF在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LYVE-1、HIF-1α和VEGF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5.
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以来,艾滋病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987年AZT成为首个被证实能抑制HIV的药物,随后抗病毒药物不断研发并应用于临床,1996年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出现是人类治疗与控制艾滋病的里程碑,艾滋病从绝症逐渐转化为可防可控的慢性传染病.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HIV在人体内的复制,...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筛选合适的指标作为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管理及患者管理指标,用于指导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方法 采用改良特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卫生管理、疾病控制、临床医生以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两轮电子邮件咨询。结果 通过两轮咨询,历时1个月,共筛选出32个指标。其中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的指标17个,治疗管理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注的指标26个,临床患者管理人员关注的指标19个。结论 建立了一套评价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管理和患者管理的指标。  相似文献   
47.
我国530例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病毒者生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者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山西、山东、湖北、吉林4个省以典型抽样方式选取8个县(区),选择所有2006年1月24日前发现并确认既往不安全有偿采血(浆)者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病例,收集其感染、发病、死亡等信息及影响因素.结果 530例病例中,HIV感染者196例(37.0%);AIDS患者334例(63.0%),其中168例(50.3%)抗病毒治疗;152例(29.0%)死亡.在530例患者从感染到观察终点平均观察(10.1±1.8)年中.166例未治疗AIDS患者平均生存时间9.1年(95%CI:9.1~9.4),8年生存率52.0%;而168例已治疗AIDS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1年(95%CI:11.9~12.3),12年生存率80.0%;在抗病毒治疗3年中,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比未治疗者延长而死亡风险降低12.2倍.AIDS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在性别、年龄、地区、是否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前基线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上存在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AIDS患者生存首要保护因素(HR=13.3,P=0.00),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的AIDS患者治疗中死亡风险高(HR=10.9,P=0.00).结论 AIDS患者生存时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但是HAART干预是延长AIDS患者生存时间和降低AIDS患者死亡风险的首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8.
利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HAART后的CD4+细胞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病人CD4+细胞变化趋势,分析对吸毒感染人群与其他途径感染人群治疗效果的异同。方法描述CD4+细胞在治疗后1年内不同时点上的分布情况;利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拟合CD4+细胞与感染途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检测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CD4+细胞计数与治疗时间和开始治疗时CD4+水平正相关,含3TC方案高于不舍3TC方案;吸毒感染人群与其他途径感染人群的免疫学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受HAART治疗后1年内,CD4+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有上升的趋势,且吸毒感染人群坚持HAART治疗,其免疫学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9.
1991年以来 ,我院先后收治了 5 3例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病例。其中北京地区的HIV/AIDS患者 2 1例 ,为了解北京地区HIV/AIDS的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症的特点 ,我们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 1例HIV/AIDS的诊断标准均按 1995年制定的《国家艾滋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诊断。所有病例均为在北京地区发病或感染者。外省市或国外病例未统计在内 (表 1)。表 1  2 1例HIV/AIDS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职业感染方式感染地点异性伴侣有无目前情况 发病后存活时间 诊…  相似文献   
50.
目的 了解北京市同性恋HIV-1感染者HIV-1的亚型类型及传播来源和流行时间。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12份1993~2001年北京市HIV-1阳性同性恋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核酸样品进行扩增,并对其包膜区的C2-V3段的306个核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2份样品全部是B亚型的HIV-1毒株序列,其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为 10.35± 2.06,与国际 A-E亚型共享序列比较后发现其与 A、C、D、E亚型的共享序列的基因离散率均大于 25%,而与国际 B亚型共享序列的基因离散率仅为11.25±3.60。系统树分析显示,12个毒株与B亚型共享序列聚在一起并远离其它国际亚型,并且12个毒株与SF162紧密相连,而与国际B亚型共享序列和泰国B亚型代表株TH14可以分开。对gp120中最重要的中和抗体决定簇V3环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2毒株在V3环中变化较大,其中4毒株带有GPGR这一欧美B亚型V3环顶端四肽序列特征,占33.33%,1个毒株带有GLGR,占8.33%,而其它7个毒株为GWGR,占58.34%。结论HIV-1在北京市同性恋人群中流行的为B亚型,流行来源为欧美,流行时间10年左右,V3环顶端四肽序列特征以GWGR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