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5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高危人群中普查随访发现的肝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从1985年1月到1991年6月在高危人群中通过群众普查和肝病随访发现的肝癌102例.63例(6.6%)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21例(20.6%)AFP<50μg/L肝癌依赖B超发现,14例(9.8%)AFP50~400μg/L肝癌依赖AFP与B超获得诊断.102例肝癌中79.4%为亚临床癌.通过手术、B超和肝动脉造影证实肿块直径≤5cm的肝癌54例(52.9%).手术切除率为73.5%(25/34),1、3年生存率分别为70.8%和28.1%.因此,在高危人群中采用AFP和B超的联合检测来普查随访肝病患者对肝癌的Ⅱ级预防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72.
对149例伴门静脉癌栓形成和侵犯的原发性肝癌进行分析,其临床发生率为27.14%。块状型、弥漫型多见,癌灶直径愈大形成机率越高。B型超声与CT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水平。强调尽管门静脉癌栓是肝癌的一种晚期征象,但积极治疗后的6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73.
血清脂质检测对肝癌的临床价值徐郁,张宝初,邵锦兰,喻敬平原发性肝癌常合并高胆固醇血症。为进一步探讨包括血清胆固醇(CH)在内的血清总脂(TF),甘油三脂(TG)、β-脂蛋白(β-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检测在肝癌中的临床价值,现将肝癌...  相似文献   
74.
研究伴HBV感染的PHC445例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与ABO血型的关系,结果表明:1.伴HBV感染的PHCA型血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PHC患者中HBsAg、抗-HBc的阳性率均以A型血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PHC患者中HBsAg与抗-HBc均阳性模式A型血者显著多于对照组,而B型血者显著少(P<0.05);抗-HBe与抗HBc均阳性的PHC中,亦为A型血者显著多(P<0.05)。提示有HBV感染的A型血者罹患PHC的倾向性最高;而有HBVM、HBsAg、抗-HBc的A型血者则为PHC的易感人群,其中以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或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的感染模式更易发生PHC;也提示PHC、HBV、A型血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密切的、复杂的联系,对PHC的发生有协同作用。对上述人群应密切关注,定期复查,以期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75.
本文报告以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肝癌64例。其中单独使用19例,联合化疗45例。按全国通用肝癌疗效评定标准,本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9例,有效率26.6%。中位生存期6个月。平均生存9.03月,半年生存率为46.9%,1年生存率为26.6%。联合化疗组的疗效较单独使用组为优。在与MMC、5-FU联合化疗的12例中,平均生存11.27月,一年生存率及有效率均为41.7%。表明羟基喜树碱治疗肝癌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与MMC、5-FU组合在某些不能使用强烈化疗如FAM、MFC方案治疗的中晚期肝癌又提供了一条新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76.
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癌(HCC)高发区江苏启东各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及相关性,方法:对66对肝癌患者和对照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以下13个变量的作用,肝炎史,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既往饮水类型,食用腌制品,饮酒,HBsAg,抗-HBc, 抗-HBe、抗-HBs、HBVDNA和抗-HCV。结果:单因素分析揭示肝炎史,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既往饮水类型,饮酒,HBsAg,抗-HBc, 抗-HBe、抗-HBst HBV DNA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得到三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模型,结论:在肝癌高发区启东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既往饮水类型,肝癌家族史和饮酒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152例具有同胞患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肝癌先证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组人群HBV感染率为81.58%,感染标记类型有12种,其中68%为抗-HBc阳性伴HBsAg和/或抗-HBe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占72%;男女性别比为5.6:1,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但有母患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女性同胞也易患肝癌(P<0.025)。提示具有同胞患肝癌史、年龄在30~39岁、尤其是抗-HBc阳性伴HBsAg和/或抗-HBe阳性的男性乙肝患者为PHC最易感人群,应密切关注警惕PHC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本文分析了464例中、晚期肝癌疼痛的临床原因及疼痛对肝癌患者的影响,提出采取联合或交替使用镇痛机制不同的药物,“按阶梯”和“按时用药”,并应用抗癌治疗、镇痛药物、神经阻滞及心理治疗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9.
研究PHC924例中家族肿瘤史对肝炎与PHC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合并HBV感染的PHC、乙肝组中有家族肿瘤史的患者均显著多于非乙肝组和无肝炎组(P<0.01~0.05)。②乙肝组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50~59,P<0.01);乙肝组中有家族肿瘤史者发病高峰年龄为30~39岁,显著高于无家族肿瘤史者(40~49岁,P<0.01)。③肝炎后至发生临床肝癌时间乙肝组以5~9年居多,较非乙肝组10~14年居多提前一个年龄组(P<0.05),且有家族肿瘤史者比例显著高(P<0.05)。提示HBV感染可促使PHC的高发、早发,而家族肿瘤史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80.
为探讨微核试验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应用微核检测技术对1238例不同人群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结果发现下列各人群之间微核率有显着差异:①肝癌(5.80‰)、慢性乙型肝炎(4.34‰)、肝硬化(3.29‰)、肝癌患者一级亲族(2.57‰)与正常人群(0.90‰);②合并HBV感染的肝癌(6.05‰)、慢性肝炎(4.34‰)、肝癌患者一级亲族(2.93‰)、非癌者一级亲族(1.07‰)与健康对照(0.66‰);③肝癌高发家族、慢乙肝、AFP低持阳三组人群与适量服硒后的这三组人群之间。同时发现微核率≥5‰的出现频率肝癌为68.2%,慢乙肝为29.4%,正常人群为0,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且AFP阳性(<50μg/L)的肝癌患者微核率≥5‰的出现频率为66.7%。又发现微核率水平随患者病情进展而升高;对化学药物有效者微核率稳定或下降,骨髓不易受抑制。微核试验作为细胞遗传学方面的一个指标对肝癌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一项简易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