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传统的菌株保存法,有的方法简便,但保存时间短;有的保存时间长,但需要一定的设备.为了探索一种即简便又能长时间保存菌株的方法,我们研制了一种特殊载体用于冷冻保存菌株,并将此方法与传统菌株保存法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52.
背景:天狼星红是一种强酸性阴离子染料,染色后不褪色且具特异性,是目前胶原染色的最佳染料.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胶原的合成和改建使骨折修复得以完善.目的: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各型胶原的比例、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9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中国绵羊3只,雄性,体质量25~35 kg.方法:全部动物麻醉消毒后在跖骨干中段截取1 cm长的骨缺损,骨折端用6孔加压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取骨折部位标本,乙二胺四乙酸脱钙制备切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胶原的类型和分布.主要观察指标: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缺损区胶原的类型及其分布.结果:实验纳入3只绵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表现:Ⅰ型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呈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粗纤维;Ⅱ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各种不同颜色的疏松网状;Ⅲ型胶原纤维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②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数量观察:术后1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极少见,绿色的Ⅲ型胶原纤维占大多数,胶原排列杂乱;术后3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开始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术后6个月,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的数量急剧减少,呈现明显的斜行螺旋性交叉的三维排列.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不仅能区分骨折局部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可以清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3.
可调半径套管式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骺损伤后遗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下肢长管状骨骨骺损伤较常见。这些骨骺生长潜力大,有的损伤可引起肢体短缩和弯曲后遗畸形。笔者用自制可调半径外固定器〔1〕治疗此类病人,效果满意,现予介绍。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女各5例。年龄范围6~12岁,平均98岁。病因:外伤8例,感染2例;...  相似文献   
54.
廖文  杨丽  刘芙成  斯锞 《华西医学》2003,18(4):552-553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是一种少见疾病 ,由于其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 ,加之检查方法的局限及检查者经验的不足等影响 ,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我院从 1990年至 2 0 0 2年共收治 5 4例 ,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临床特点 ,诊断措施及治疗。1 一般资料1 1 本组病例共 5 4例 ,男 31例 ,女 2 3例 ,年龄 15~ 72岁之间 ,平均年龄4 3 5岁 ,男女之比为 1 3∶1。1 2 临床表现  5 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 ,有上腹不适、腹痛 32例 ,黄疸及皮肤瘙痒 2 7例 ,呕吐 12例 ,黑便 12例呕血 2例 ,腹块 1例 ,纳差腹胀 5例 ,腹泻 1例 ,双踝水肿 1例。1 3 发病部位  5 4…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只。对照组在骨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组植入复合体后再适时进行体外冲击波(ESW)治疗。治疗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行X线摄片、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2组动物骨缺损愈合未见明显差异,12周后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基本愈合,骨痂面积和密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冲击波疗法能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能力,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陶瓷降解,改善血供。  相似文献   
56.
自体成肌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体成肌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完成。①成年Wistar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②切除大鼠右坐骨神经6mm,断端分别套入硅胶管,使神经两断端在硅胶管内相距13mm。③成肌细胞组:快速分离骨骼肌成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增殖,按1&;#215;10^9 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④术后4,8,12周进行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神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平均达98.01%。②大体观察: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可见再生神经。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的神经干细,成肌细胞组略粗于细胞外魑质凝胶组:生理盐水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③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8,12周,成肌细胞组显著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8周:-71.788&;#177;3.569,-76.986&;#177;2.266;12周:-61.847&;#177;2.914.-69.527&;#177;1.765;P均〈0.01)。④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⑤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成肌细胞组明显好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组。⑥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成肌细胞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成肌细胞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⑦透射电镜观察:成肌细胞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⑧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在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等指标上成肌细胞组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 结论:自体成肌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7.
患者男,52岁.因"皮损1月余,四肢近端疼痛、无力10d"于2000年1月6日入院.患者1月余前出现全身发红,散布斑丘疹,以胸、腹为重.擦"皮炎平"后稍有好转.10d前自感四肢近端疼痛,无力,全身浮肿.伴发热(38℃~39℃).无心悸、气紧、咳嗽、腰痛、血尿、呕吐、腹痛等.抗生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58.
临床常见革兰阳性菌属简易鉴定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十年来 ,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感染类型和引起感染的细菌有着明显的变化 ,革兰氏阳性菌的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而我国目前对革兰氏阳性菌的鉴定无章可循 ,用比较复杂的方法 ,花费较长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仍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进口的仪器设备价格和费用昂贵 ,不符合我国国情 ,不能满足医疗、卫生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进行了临床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属简易鉴定法的研究。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临床参考菌株由鞍山、沈阳、大连、盘锦、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各…  相似文献   
59.
斯锞  杨杰  廖文 《四川医学》2010,31(5):615-616
目的观察抑酸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后根除H.pylori的疗效影响。方法纳入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抑酸治疗1周后出血停止的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随即给予根除H.pylori治疗[埃索美拉唑(E)20mg,2次/d,+克拉霉素(C)500mg,2次/d,+阿莫西林(A)1.0g,2次/d,共10d],再以E 20mg,2次/d,维持6周,B组采用E 20mg,2次/d治疗6周,停药2周后再予根除H.pylori。两组均停药4周后复查H.pylori,观察H.pylori根除率。结果 73例完成实验。H.pylori根除率:A组65.8%,B组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酸治疗后随即根除H.pylori疗效可能降低,应予停抑酸药物2周后再根除H.pylori。  相似文献   
60.
丙型肝炎在家庭内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酶标法(EUSA),我们对100例丙型肝炎患者和355例患者家属进行随访调查,结果发现抗-HCV总阳性率为21%,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感染率。患者父母的感染率为32.4%,患者配偶的感染率为30.5%,大大高于患者的子女及其它类型亲属的感染率8.3%和8.1%。与患者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家庭成员的感染率为26.8%也明显高于共同生活10年以下的家庭成员的感染率13.9%。说明丙型肝炎病毒存在胃肠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