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某三甲医院2005—2011年100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上报的10 097例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类、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 097例ADR报告中,各年度上报例数呈上升趋势;其中21岁以下和7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ADR的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2.05%),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9.81%);注射剂型引起的ADR最常见,尤其是化学药品(占86.2%),中药口服剂型导致ADR为30.7%,高于化学药品(12.4%);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表现最为常见,占33.38%。结论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关注未成年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男性)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为规范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普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3个阶段连续性综合干预,并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以考查干预管理效果。结果通过3个阶段连续性干预管理,抗菌药物应用率由干预前100.00%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60.47%、46.30%、33.33%;用药频次由干预前1.65次/例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0.85、0.67、0.39次/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明显提高,分别由干预前0上升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44.19%、69.44%、79.31%;干预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干预前988.17元分别下降为干预后81.25、118.50、115.15元。结论医院制定的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有效、可行,为医院拓展其他Ⅰ类切口手术以及外科Ⅱ、Ⅲ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探索了有益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33.
分析化学技术的发展为体内药物分析提供了技术保证 ,而体内药物分析则是分析化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1~ 2〕。用高效、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测定体液药物浓度是开展体内药物分析的关键。为了解我国体内药物分析领域作者及药物的特点和现状 ,笔者曾对体内药物分析文献中作者项及药物项进行了系统评价〔3~ 4〕。本文拟再借文献计量学方法 ,以手工检索 1981年~ 1998年间国内公开发行的 8种期刊所报道的 190 4篇体内药物分析文献为资料 ,取应用频次、构成比、应用系数等量化指标 ,对文献所应用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类型、年度特征及其与…  相似文献   
34.
治疗药物监测中分析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屈建  孙言才 《中国药师》1998,1(4):178-181
概述了治疗药物监测中常用分析技术(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偏振免疫法、联用及其它技术)的某些新进展,并介绍了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部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某"三甲"医院利奈唑胺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选取该院2009-2010年应用利奈唑胺注射剂的住院患者病历,参照药品说明书和有关诊疗指南,分析利奈唑胺注射剂的应用情况。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163例,其中患者年龄≤11岁的有10例(6.13%),≥12岁的有153例(93.87%)。评价结果合理的有106例(65.03%),不合理的有57例(34.97%);治疗结果有效112例(68.71%),显效25例(15.34%),进步9例(5.52%),无效17例(10.43%)。用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有18例(11.04%)。结论:利奈唑胺注射剂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疗效较好,但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比例较高,值得临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36.
目的:为规范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探索合理的干预管理措施。方法:建立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选取我院2010年3、6、9月的11种清洁切口手术出院病例,进行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研究。结果:通过成立抗菌药物干预协作组织、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完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与临床药师干预机制等措施和实施连续性循环干预,我院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2.38%分别提升至干预后的33.99%和51.21%(P<0.05)。结论:我院建立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可有效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  相似文献   
37.
276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评价某"三甲"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7月276例脑外科和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用药时间、用药种类、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6例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99.64%(275例),共776例/次,平均用药2.81次;术前首次预防用药>2h者222例(80.43%),平均用药时间为9.61d,最长达34d;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10类38种,应用频次排序列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替安(117例/次)、氟氯西林(77例/次)、哌拉西林/舒巴坦(74例/次);单一用药173例(62.68%),联合用药102例(36.96%)。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仍存在较严重不规范现象,亟待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筛选的方法,为制定统一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文献及法规标准,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讨论方法,初拟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筛选方法及实施步骤。结果与结论:确定采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作为筛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方法,并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以及需要分析的统计指标。本文可为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9.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从免疫因素、感染、并发症、药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其原因比较复杂,因素不同,治疗和预后不同。结论有必要询问其病史,为下一步处理提供依据。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小板变化,积极控制感染,针对病因治疗,慎用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40.
冷链药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需要配备良好的监控管理系统。安徽省肿瘤医院通过构建药品冷链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药品冷链环节设备温、湿度的实时监控及预警管理,保证了在院冷链药品的质量,切实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