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应用高密度颗粒凝集试验(HDPA)、反向血凝抑制试验(RPH)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三种方法对我国出血热疫苗人体免疫后和出血热病毒自然感染人体后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结果三种方法检出阳性率基本一致,但HDPA、RPHI的抗体水平较PRNT为高。不显性感染者的抗体水平显性感染者低。自然感染者的中和抗体水平较疫苗免疫者高。  相似文献   
12.
第3届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学术会议于1994年10月8~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6个专题报告了国内外在出血热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在大会交流的275篇论文中,一些项目达到了国际水平。特别是上海的“沙鼠肾细胞野鼠型单价灭活疫苗”、兰州的“鼠脑纯化野鼠型单价灭活疫苗”、长春的“地鼠肾细胞家鼠型单价灭活疫苗”,近年均获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得到卫生部颁发的试生产文号,为出血热的防治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用肝穿刺的方法采集不同病日不同临床类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肝活检组织,应用直接荧光及免疫酶学和ABC染色方法,从肝活检组织中检测到特异性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即汉坦病毒抗原颗粒,并经特异性阻断试验得到证实;通过电镜检测发现在肝细胞核膜外胞浆内、肿胀的粗面内质网空泡内、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微绒毛处可见到汉坦病毒颗粒和颗粒状包涵体;同时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从肝活检组织中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汉坦病毒;由此在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引起的疾病以肾脏组织损害为主,发病过程分为5期,即发热期、肾损害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我国目前发现的病毒流行株仅有2个型,即Ⅰ型(姬鼠型)和Ⅱ型(家鼠型) ;Ⅰ型病毒致病力强,病人症状严重,病死率高;Ⅱ型病毒则相对较轻。汉坦病毒(HV)的主要宿主为啮齿类动物。本实验将1株由褐家鼠肺组织中分离出的病毒,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1 材料和方法1 .1 分离毒株 从广州市某风景区捕获1只雄性成年褐家鼠,无菌剖取肺组织,切片后HFRSMcAb直接免疫荧光试验(FAT)检测,抗原特异荧光强度为强阳性,单克…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致肝脏损害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肝穿刺采取52例不同病日的各临床类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肝组织,光镜下观察肝细胞普遍肿胀、变性,伴有灶性及大片状坏死,并可见微循环障碍。电镜观察到肝细胞浆内、肿胀的粗面内质网空泡内、内皮细胞内及微绒毛处有汉坦病毒颗粒及包涵体。3~12病日的19份肝活检组织培养至第3代,其中5例直接荧光和间接荧光检测均呈阳性,其中1株继续传代,繁殖良好,定名为L20株。为了排除体内免疫因素的干扰,将L20株及四型国际标准株感染体外培养的单层肝细胞,结果9株病毒均能在其中高滴度地繁殖。对L20株生物学特性进一步研究,发现L20株较国内报告的汉坦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征有一定特殊性。研究结果说明汉坦病毒可直接造成肝损害。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肝重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之后,乙肝血清学标志(HBVM)阴转明显。在此基础上,应用EHFV灭活疫苗治疗慢性乙肝54例,在疫苗治疗3,6,12个月时,HBeAg阴转率为35.19%,45.45%,41.38%。表明疫苗治疗对HBV有明显仰制作用,且疗效平稳。  相似文献   
17.
汉坦病毒Z10株M片段全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测定我国疫苗株Z10的M片段全基因序列,了解其分子基础,并分析其它其它汉坦病毒株的遗传学差异。方法 从Z10株病毒感染的细胞提取总RNA,将逆转录PCR扩增的产物纯化后克隆于T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比较。结果Z10株M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3615个核苷酸,四种核苷酸的比例分别为A30.15%,T29.41%,G21.72%,C18.73%。以第二种读码方式推导出其最大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诊治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过程中发现慢性乙肝重叠感染HFRS的患者,随着HFRS的临床治愈,慢性乙肝病情也得到稳定,甚至好转。自1992年我们试用HFRS疫苗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经1~5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9例为门诊与住院病人。临床诊断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标准。男83例,女46例,其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52例,慢性乙肝患者77例。年龄8~56岁,平均315岁。病史1~15年。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45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均为HBsAg…  相似文献   
19.
198 3年广州市发现首例HFRS患者〔1〕,迄今 ,每年都有HFRS病例发生 ,主要带毒鼠种为褐家鼠。在广州曾分离出毒株G9〔2〕,但未做动物回接和分子水平的鉴定。我们从广州市区捕获的褐家鼠分离到HFRS病毒株GB - 2 3 5 ,对其进行了血清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的采集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捕获褐家鼠活鼠 ,无菌剖取肺组织冰冻切片 ,经直接免疫荧光HFRSV抗体检测抗原强阳性 (++++) ,作为病毒分离标本。1 2 参考血清 本市确诊为HFRS的病人血清 ,登革热、病毒性肝炎、鼻咽癌病人…  相似文献   
20.
HFRS病毒滇绒鼠分离株E-142全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云南地区滇绒鼠分离株E-142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PCR方法克隆该株全S基因。结果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E-142株的S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1702个核苷酸,编码429个氨基酸。四种核苷酸的比例分别为A32.79%,G25.12%,T23.02%,C19.07%,GC含量为44.19%,AT含量为55.81%;E-142与汉坦病毒S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表明,E-142株与HTN型同源率为86.6%-90.4%,而与SEO型仅为68.3%,E-142株病毒属于HTN型,但与HTN型其它毒株相差同达9.6%-13.4%。结论 E-142株病毒是HTN型的新亚型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