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4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30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新型毒品滥用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1 ∶ 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现场为江苏省新型毒品滥用情况较为严重的5个MMT门诊(南京市2个、无锡市2个、连云港市1个)。截止2017年5月,招募接受MMT≥6个月的新型毒品滥用者为病例组,按照1 ∶ 1配对原则选择对照组。利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MMT治疗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治疗期间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尿液检测新型毒品,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新型毒品滥用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12人(病例组与对照组各106人),研究对象年龄(45.1±7.2)岁,以男性(78.3%,166/212)、已婚或同居(48.6%,103/212)、无业(63.2%,134/212)为主。滥用的主要新型毒品中,苯二氮卓占62.3%(66/106)、甲基苯丙胺占39.6%(42/106),同时滥用≥2种毒品占8.5%(9/1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最近6个月治疗过程中滥用阿片类毒品会增加新型毒品(OR=3.25,95% CI:1.35~7.79)、苯二氮卓(OR=3.25,95% CI:1.11~9.47)及甲基苯丙胺(OR=13.31,95% CI:1.12~158.01)滥用风险;家人提供MMT费用(OR=25.93,95% CI:1.81~371.15)会增加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风险;参加MMT≥9年则会使新型毒品(OR=0.03,95% CI:0.01~0.21)、苯二氮卓(OR=0.02,95% CI:0.00~0.36)及甲基苯丙胺(OR=0.02,95% CI:0.00~0.69)的滥用风险减少。结论 随着MMT时间增加,MMT者的新型毒品滥用减少。家庭及朋友的社会支持存在问题,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且多集中于日常吗啡尿检阳性率较高的MMT者中。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分析农村女性艾滋病患者的患病、抗病毒治疗后就诊和住院情况。方法调查由当地卫生局协调,选择参加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并且户籍为农村的女性艾滋病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传播途径、家庭经济状况、两周患病、两周就诊及年住院情况。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调查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课题组共调查102名农村户籍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平均每户4.4人;家庭年收入在6 000元以下者占50.0%;54.9%的生活来源以种地为主;抗病毒治疗后,农村女性艾滋病患者的两周患病率为31.4%,两周就诊率为27.5%,年住院率为42.2%;不同特征的农村女性患者的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家庭年收入的患者年住院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女性艾滋病患者的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均高于一般农村居民,对艾滋病患者减免治疗费用的政策影响患者的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农村艾滋病病人的门诊、住院利用及影响因素。方法:由当地卫生局协调,由艾滋病定点医院组织治疗的农村病人填写调查表,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农村艾滋病病人的两周就诊率为23.2%,年住院率为27.8%;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家庭年收入、家庭欠款、减免费用等因素与是否就诊均无关联(P〉0.05),影响住院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家庭年收入和减免费用,0R值分别为5.066、5.181和52.426。结论:艾滋病病人的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高于一般农村居民;艾滋病病人到门诊就医不受各类因素的限制,女性病人、家庭收入较高的病人、曾报销/减免过医疗费用的病人住院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对相关人员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扩大了干预覆盖面,目标人群对此“满意”的占81.3%, “不满意”的仅占0.7%;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模式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试点前的54.2%提高到试点后的94.4%,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由36.8%下降至21.6%,安全套使用比例由67.7%提高到81.6%;劳动场所医务室的模式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知识知晓率,扩大了干预覆盖面,目标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68.3%提高到89.6%,没接受过防艾宣传的比例由66.9%下降到2.8%,接受过安全套的比例由5.8%上升到45.6%.结论 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模式具有明显效果,同时,在经费、人员培训和督导考核等保障机制方面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76.
艾滋病相关歧视的流行是对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挑战。文章通过文献回顾,研究中国以医疗卫生、就业、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关键领域中,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现状及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目前政策的发展情况,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7.
AIDS高危人群-吸毒人群基数估计国内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吕繁 《传染病信息》2005,18(1):43-45
随着药物滥用问题的不断严重化,我国吸毒人群中感染HIV者比例逐渐增高。对AIDS的防治不但要掌握HIV感染率,还要对HIV感染人数和AIDS患者数做出科学的测算。因此,吸毒人群基数估计方法的研究渐成为AIDS监测和流  相似文献   
78.
日本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疫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疫情形势和防治经验值得中国关注和研究。文章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讨论,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对低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包括:日本政府危机意识强、血液管理严格、打击毒品严厉、静脉注射吸毒人数少、基层保健所作用明显、安全性行为宣传教育、国民安全套使用意识强、感染者集中于大城市、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等。  相似文献   
79.
我国不同地区吸毒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吸毒者梅毒感染状况,为艾滋病、性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简单抽样或滚雪球法,在广西南宁、新疆喀什和广东东莞抽取995名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抽血,收集人口学及性行为特征,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广西南宁、新疆喀什和广东东莞吸毒者的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7.5%、10.4%和9.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南宁吸毒者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OR8.50;95%CI:2.51~28.78;P=0.001);新疆喀什吸毒者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OR7.44;95%CI:1.40~39.57;P〈0.05)、有配偶(OR2.51;95%CI:1.05~6.00;P〈0.05)、低教育程度(OR3.06;95%CI:1.12~8.39;P〈0.05);广东东莞吸毒者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OR4.52;95%CI:1.81~11.28;P=0.001)、有配偶(OR3.96;95%CJ:1.71~9.17;P=0.001)、低收入(OR3.12;95%CI:1.41~6.89;P〈0.01)、注射吸毒(OR2.81;95%CI:1.09~7.24;P〈0.05)。结论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以性传播为主,吸毒人群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对高危人群实施预防干预措施应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了解南充市流出人口流动特征、HIV/AIDS相关知识、行为及干预现况,为探索有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流出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共调查南充市流出人口509名。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较低,流动频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商业性行为比例较高15.91%。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接受艾滋病干预活动的比例较低,最近1年,接受过免费安全套的比例仅为13.75%,接受过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的比例仅为31.83%,艾滋病免费检测6.88%。[结论]流出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不安全性行为广泛存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安全套促进、V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