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目的比较术前和术后同步放化疗在接受D2根治术的Ⅲ-ⅣA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D2根治术R0切除的47例Ⅲ-ⅣA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 放疗剂量为45~50.4 Gy/ 1.8~2.0 Gy/ 25~28次/5~6周, 比较接受术前同步放化疗(A组, 25例)和术后同步放化疗(B组, 22例)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72个月)。A组1年OS显著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vs. 54.5%, χ2=5.68, P=0.017);3年OS和DFS分别为56%vs. 40.9%(P>0.05)和51.4%vs. 31.8%(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远处转移率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 P=0.014)。两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2根...  相似文献   
12.
王修身  许刚  卜珊珊 《中国肿瘤》2020,29(11):891-896
摘 要:[目的] 探讨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放疗加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同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后pT1~3N3M0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同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入组标准为女性,术后病理为浸润性癌,腋窝淋巴结阳性≥10个,或锁骨上下淋巴结阳性,无远处转移。共收集病例20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104例患者,加量组:胸壁及内乳淋巴引流区的放疗剂量为50.4Gy,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的放疗剂量为61.6Gy,分28次同步调强完成;常规照射组:锁骨上下、胸壁及内乳淋巴引流区的放疗剂量为50Gy/25次。Kaplan-Meier法计算锁骨上下淋巴结复发率、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40~78个月),加量组和常规照射患者3年锁骨上下复发率分别为11.5%和2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3a患者中加量组及常规照射组的锁骨上下淋巴结的复发率分别为14.5%和2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3c患者中加量组及常规照射组的锁骨上下淋巴结的复发率分别为7.1%和28.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加量组和常规照射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9.8%和69.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1%及64.4%,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3a患者加量组和常规照射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0.6%及72.7%,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2%和67.2%,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3c患者加量组和常规照射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和65.3%,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3%和61.2%,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pT1~3N3M0患者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放疗加量,在N3c患者中可以降低锁骨上下淋巴结复发率,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放射导致小鼠舌组织中增殖细胞和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的关系。方法 对成年C57/bl小鼠头颈部分别进行1、2、3次8Gy放射,分别在照后第2、4、7、14天处死;取舌轮廓乳头组织,4μm厚度冷冻切片,使用不同特异标记分子行免疫组化法标记舌上皮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的增殖细胞、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不同放射模式下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放射剂量模式对味觉细胞的影响。结果 增殖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第2天明显下降,第4天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剂量模式无关。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8Gy 1次照射后第2天出现低谷,8Gy 2次、8Gy 3次照射后第4天降至最低,第7天缓慢回升。结论 放射可使增殖细胞先降后快速恢复正常,可使Ⅱ型味觉细胞损伤后缓慢修复。高剂量放射后由于具有增殖功能的前体细胞的减少,导致味觉功能细胞数量的同步下降,可能是放疗后味觉功能障碍长久不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功能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04年7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73例无功能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9%和40.5%。其中神经内分泌瘤(NET)、神经内分泌癌(NEC)、混合型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50.0%、29.0%和18.1%、40.6%和10.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发病部位和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和性别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女性、年轻、临床分期早、肿瘤级别低是影响无功能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有利因素。TNM分期和性别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探讨影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9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49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5.3%、51.0%、26.5%、8.4%、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块大小、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肿瘤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采用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2015年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135例。采用2DRT (56例)或3DRT (79例)技术60~64 Gy (1.8~2.0 Gy/次),同步化疗采用氟尿嘧啶+顺铂或紫杉醇+顺铂方案,分别在放疗的第1、5周给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率并Logrank检验及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3、5年样本数分别为96、31、16例,OS率分别为74.0%、39.0%、28.6%,中位OS期为25个月;PFS率分别为57.3%、27.3%、16.6%,中位PFS期为1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放疗方式、M分期是影响OS和PFS的因素(P=0.006、0.000、0.032和0.017、0.004、0.000)。多因素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放疗方式是影响OS和PFS的因素(P=0.006、0.000和0.033、0.023)。结论 对于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疗效和耐受性可。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 检测健康人及食管鳞癌(ESCC)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表达水平,分析Galectin-3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临床特征及同步放化疗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SCC患者及健康人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表达差异;分析ESCC患者血清中Galectin-3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部位、肿瘤长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探讨ESCC患者血清Galectin-3表达水平对同步放化疗治疗后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ESCC患者组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分别为(9.703±1.310)ng/ml和(7.858±1.01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根据ROC曲线,确定Galectin-3对ESCC诊断的界值为9.0ng/ml,Galectin-3诊断ES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9.0%、87.2%和86.0%。血清Galectin-3表达水平受肿瘤长度的影响(P=0.003)。血清Galectin-3表达水平≥9.0ng/ml和<9.0ng/ml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7.4%和75.0%(P=0.037)。[结论] ESCC患者血清中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受病变长度的影响。除临床分期外,ESCC患者治疗前血清Galectin-3的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使用多西他赛+奈达铂方案治疗后的生存状况、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I I、IVa、IVb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入选者分为PF组(顺铂+氟尿嘧啶)和DN组(多西他赛+奈达铂),每组3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生存状况等。结果结束治疗3个月后,2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于PF组的患者,DN组患者发生I I~IV度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几率均明显较高(P<0.05);而发生呕吐、恶心以及口腔黏膜反应的几率均明显较低(P<0.05)。对患者1年的随访发现,PF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明显比DN组高(P<0.05),但2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以及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使用多西他赛+奈达铂的联合放化疗治疗后,胃肠不良反应明显得到了缓解,癌症的远处转移发生率明显下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肾损伤( AKI)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临床急重症.在重症监护病房,AKI的发病率约为35%~50%,当AKI严重到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时,病死率可高达50%~6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ucleostemin(NS)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6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nucleostemin基因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nucleostemin 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nucleostemin表达水平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P<0.05),ANLL中M2、M3、M4、M5患者nucleostemin表达进行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nucleostemi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肝、脾肿大和外周血白细胞数无明显相关(P>0.05),nucleostemin 基因高表达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CR)率低于低表达的患者(51.3% vs 83.3%,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达完全缓解者nucleostemin呈低表达,nucleostemin持续高表达或下降后又上升的患者呈现难治及复发。结论:Nucleostem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疗效评价及监测残留病灶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